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同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同妈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阅读后要点分享记录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0:31: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2 编辑

第四章第4节        
        昨天已经分享到,不把作业当刑具去惩罚孩子。被罚写作业是许多人在上小学的时候都会遭遇的事情。有的来自学校也有的来自家庭。
举例      
       作者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在数学课上,因一次错误被罚把出错的一个定理抄写十遍。     
      面对女儿的不乐意,作者检查后,认为女儿写的定理意思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几个字和原文不符合,就建议让女儿原文默写一遍,如能全对,就建议女儿不用再写后面的九遍了。      
       女儿在片刻的高兴后,又开始发愁,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是不是不太好。     
      作者认为此刻,女儿意识中不由自主把这个作业当做“为老师”而写,这是非常糟糕的意识。   
         
      后来女儿还是接受了妈妈的建议。然而,第二天,老师直接惩罚没有完成定理作业的同学罚站一节课,还继续加大惩罚--要没有完成的同学把整个数学书的全部定理抄写一遍。还不完成就继续加倍惩罚。      
       最后作者入校和老师沟通也是没有很好效果。            
       遭遇这样的暴力作业,作者认为儿童当然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的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0:31: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4 编辑

第四章第5节      
        这节题目是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刻苦学习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这样思考很多年了,不要刻苦说法太新鲜,大家可能还不会接受这种想法。
       家长或者老师常常给孩子说:学习要刻苦。如何刻苦呢?就是上学的时候认真听讲。放学了,也不要尽情的玩耍,也要用功学习。任何时间都应该用来用功学习,刻苦努力。
       培养孩子学习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的要求。这往往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儿。
       我们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把结果设想成甜馅饼。让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那个过程天天具体又真实的陪伴着孩子,当他在吞咽苦馍馍的过程中,有一天他感到厌倦,就会被你批评“不刻苦”。

       那你放心,总有一天孩子会对这件事情感到深深的讨厌。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把这件事做好。
       我们应该做的是体恤儿童心理。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不要一再拿刻苦来困扰他要求他。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不会因你三言两语就凭空产生,它是在自信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
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
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的实现。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作者关于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0:31: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6 编辑

第四章第6节      
        亲爱的家长们,你想要孩子考“100分”吗?那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一百分呢,包括作者自己也很在意孩子成绩。但正因为她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才不向孩子要100分。
        家长对满分的追求是在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
       第一次把孩子送进小学的家长,应该要去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在学习上形成自信和好习惯,而不是只看自己的孩子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
       分数和成绩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同于成绩。

       你只看到了现实中的最终结果,孩子分数没有100分,那你看到事实上孩子非常的努力了吗?            
       任何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是破坏性的。 要做的是:
培养孩子的智慧性,
对知识的好奇心,
爱专研的精神,
提出问题的能力,
寻找答案的兴趣,
有效的学习方法,
平和的学习心态,
持之以恒的毅力……
        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100分”。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5:4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8 编辑

第四章第7节   
       这是这章最后一节啦。
       作者对女儿的成绩政策是:考好了不奖励,考坏了不批评。
       作者认为家长在成绩上表现得淡然,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能够把孩子拉回踏实的学习心态中。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去奖励孩子,那是是因为他们是从物质贫困年代走过来的,这个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
        然而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没有太大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物质奖励带来的动力,持续不了多久,而孩子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物质奖励的副作用:
1,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孩子为了获取某些物质奖励而努力,一旦获得,孩子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
2,他破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这是成人要求孩子以成绩回报自己的一种行贿手段。会让孩子在学习时不再有虔诚之心,只想换取奖品。
3,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取得什么名次,一旦无法达到,孩子会产生挫败感,不知不觉他就会反感学习,憎恨考试。
        除了物质奖励,还要注意:纯粹的口头奖励,也不要过分。
        孩子只有在对自己能力不确信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赞美和肯定来稳固她的自信。而孩子已形成明确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他,否则他会觉得这种做法很廉价,会对自我产生怀疑。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5:59: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22:23 编辑

第五章第一节
       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2年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一点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
       如果小时不把教育当回事儿,到孩子大了,会有很多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图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生而不养,是现在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人们都在关注。而城市“寄养儿童”问题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寄养儿童不一定是送到外地,大多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但真正看护她们的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
           
       空间意义上,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似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也是应该引起关注的。
        我们努力工作,原本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如果你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还算成功吗?你奋斗意义何在?   
       现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很舍得花钱,却不愿花时间,精力和心思。这是因为家长变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现在的老一辈人也是需要改变的。
       老人没有必要在照看孙辈这件事上“包打天下”,不能让您的儿女觉得家里多个孩子,只是多了个“小宠物”。   
       她/他们不经历一把屎一把尿精心带孩子的过程,怎么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2:39: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4 12:45 编辑

        第五章第2节
        作者列举他们一家在寻找酒店住宿的时候遇到的问题。
       作者的女儿非常想住看起来很豪华的五星级宾馆,但是作者的经济条件达不到。
       女儿很好奇五星级宾馆到底是什么样呢? 作者告诉女儿:
五星级旅馆有干净的床,睡着很舒服,
                   有干净的卫生间盆可放心使用 ,
                   有二十四小时的热水,什么时候洗澡都行,
                   有冰箱,里面放着啤酒汽水等好吃的。 女儿感叹:原来咱们家和五星级宾馆一样啊。
        女儿就心想:原来自己天天住五星级宾馆呀,那今天偶尔住一次小旅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儿童简直就是天使,她的话是上帝教的,是的,有什么样的豪华能比全家人快快乐乐在一起呢,房子有了爱才是家。
       有一对夫妻,丈夫事业有成,妻子漂亮能干,女儿可爱伶俐,他们常常因为小事,互相不谦让,发生争执。 女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胆战心惊,变得神经质,敏感。他们的生活本该有“五星级”的舒适,却把好日子过成“小旅馆”的档次。
        如果把家庭状态,用酒店级别标注,没有比和谐幸福的家庭级别更高了。房子可以小一些,家具可以旧一些,电器可以少一些,但爱和亲密,一定要多----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9:54: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4 19:59 编辑

第五章第3节
       作者在家里给女儿设立了一个“记功簿”。
       里面记录的都是女儿做的一些简单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作者家里的“记功簿”没有一次是记录成绩好的。
作者认为设立“记功簿”对孩子成长的好处是:
1,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
2,小本上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她以后就不会忘记。
3,写在小本上的字,她在读自己事迹时候会认识不少字。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让人头疼,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好事。 这想法是错误的。
        每个儿童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儿童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给予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芽,生根,开花,结果。

        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家长需要这么一个“记功簿”把孩子平时的小事情记起来。哪怕在心里设立“记功簿”也是可以的。
       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她会越来越快乐,自信才会越来越好。
       有的家长给孩子做记录,左边记功,右边记过。作者认为不妥。 因为设立“记功簿”,是为了达到催化作用,使孩子从偶尔的良好表现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使偶然行为,最后成为孩子的稳定行为。你如果把缺点也写出来,不断提示,缺点也可能会被稳定。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避免惩罚性记录。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意味着有伸展空间和成长可能。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9:54: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4 20:02 编辑

第五章第4节
       儿童不是一块石头,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
       如果非要把父母比喻为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
       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漠视儿童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孩子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甚至一堆碎料。

       因为看不到互动,也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使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次序被打乱了。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
        所以“不管”是最好的“管”。
        很多家长一听“不管”这个词就很反感。他们觉得,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而我所说的,“不管”--不是削弱家长的责任,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49#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09:30: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5 13:50 编辑

第五章第5节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经成为人们评价孩子一个简易标准。
       在作者家里,她们不但不要求女儿“听话”,相反她们是愿意做“听话的父母”。 但作者的方式并没有把女儿惯成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恰恰相反,她女儿非常善解人意。
       当然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对孩子那些没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

        “听话”与纵容是相反的东西。 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 纵容只是溺爱。
       “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气指使的小暴君。  
       无论家长多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的要求,并总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也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罢了。
50#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09:30: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5 13:52 编辑

第五章第6节
       这学期你开家长会了吗?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特别害怕开家长会,家长会的日子成了他们的“受难日”,尤其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男孩,家长会通知简直是下达给他们的“惩罚通知”。
       家长会,是家长和学校老师沟通的一种有效了解孩子的途径,老师会如实地把孩子情况告诉家长。
        但家长如何“转达”要动一下脑筋,不要不分情况的全部“如实”转达给孩子。 要考虑你的“转达”采用的方式及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建设性的还是摧毁性的,对孩子是有激发作用,还是抑制作用。
        孩子是敏感脆弱的,如果老师和家长见面。变成了让孩子蒙羞,挨训的恐怖事件,只会让孩子更讨厌学校,憎恶老师,在学习,自信,道德上都失去上进心和判断力。

       即便家长在家长会上发现孩子很多方面都不好,回家也不应该打骂孩子。 家长会后回家打一顿孩子,骂一顿孩子,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做起来也很痛快。但是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家长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去质疑自己的孩子,应该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
       听到孩子的问题后,我们要冷静,要自我反思,要和孩子真诚对话,要努力去理解他,要激励他,要想办法巧妙地帮他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做起来就比打骂他更有难度多了 。
       然而教育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您此时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在遇到种种问题时处理的艺术一些,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09:31: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5 13:50 编辑

第五章第7节
       这是此章最后一节。
举例
       作者的一个老乡说读初中的儿子,把刚买的一千多的进口山地车弄丢了。他把儿子打了一顿。希望儿子长长记性。 后来,这位老乡自己弄丢了手机,还挺贵的,作者问他:“回家后老婆打你没?” 老乡回答说:“当然不可能打我,我是大人啊,小孩儿犯错才打,打他是让他记事儿,是为他好。
       对此作者表示“呵呵” 。
       家庭教育中,这种强盗逻辑很多。打孩子说是“为孩子好”,撒恶气说是“教育孩子”。 打了人还要把这说成是“爱”,被打的人还要来领情,天下有这么不讲理的吗?!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听老人说过,“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说法。 作者认为这真的最坏的教育办法。
        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应该是打骂。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打孩子,是你在弱小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下施暴,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你不过是穿着西装的野人。
       打骂是一种暴力教育。

暴力教育:
       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
       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面对未成年人的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是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用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成长进行引导。 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家长不是圣人,会因孩子问题有情绪起伏,这很正常。但我们一定不能任性,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高兴时把孩子宠上天不,高兴时就打骂孩子。 打骂形成的习惯也不好改哦。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2:12: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12:17 编辑

第六章第一节
        这一节讲的是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有的事情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小事儿,可是在孩子小小的心里那确是件大事情。
       作者以自己的女儿遇见的“隐私”事件为例。 看电视时,谈到关于隐私的问题,女儿问作者什么是“隐私”,作者告诉她: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女儿告诉妈妈,她也有隐私。
       作者提议交换“隐私”,但女儿顽强地保守着自己的隐私秘密,作者几经引诱都没能够挖出女儿的隐私。

       最后作者还是知道了女儿的“隐私”。
女儿隐私如下:
       “李文文告诉我,她家有一把青锁剑和一把紫隐剑。她说:“如果你告诉了别人,青锁剑和紫隐剑就会刺你的胃。”
       这在我们成人看来,真的是很简单的小事,是吧! 可是这件事藏在作者女儿心里三个多月。
       作者感叹女儿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还必须要承受攸关性命的保密责任。这对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
53#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2:12: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12:16 编辑

第六章第2节
        现在不爱吃饭的孩子太多了!
       孩子不爱吃饭,在当下成了让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办法。 其实吃饭是一种天性,怎么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
       每个孩子都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管他就能正常发挥自己的饮食功能。如果家长过多的干涉,事情就会变糟。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厌食,可以这样去改变:
1,家长改变态度。 在孩子吃饭问题上态度平和,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
2,要有耐心。 如果孩子出现厌食症状就要有耐心。这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镇静,而应该是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  
3,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 不要说这个营养多吃,那个没营养少吃。
4,让自己孩子吃饭,不要喂。 孩子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了,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面。只要收拾他弄下的“烂摊子”就可以了。
5,不要和孩子在吃饭问题上谈条件。 什么吃了就给你买玩具啦,带你出去玩儿……都不要谈。谈条件吃饭只会让孩子学会以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如果你看完这些还问:我家孩子就是不吃饭怎么办? 我会告诉你:你饿他两天试试[嘿哈]
54#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0:34: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20:50 编辑

第六章第3节
       作者发现,很多人都是小心地呵护着婴儿的睡眠,说话故意低低的,电话线拔掉,生怕吵醒孩子。
       作者认为家长爱子心切可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制造麻烦。
      其实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扰。一个略有噪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惯。
      现在的情况是在学校或家里,我们总在刻意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课堂以安静作为审美标准,以喧闹为坏现象。 有的学校创建“文明校”。其中有个项目就是搞“无噪音走廊”,下课都不许孩子们在走廊大声喧哗。     
       在“无噪音走廊”里成长的孩子,他所感受到的,实质上是学校教育的野蛮。

       教育应该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工作,不应追求表面的整齐。 学习环境上,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家庭里,家长们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安静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但这方面正常就好,不要太苛刻。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太用心,甚至表现出焦虑,不但没好效果,反而有坏作用。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她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55#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0:47: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20:53 编辑

第六章第4节
        很多人都惧怕某种小动物,那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没有惧怕或惧怕不深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折磨的。
       作者以自己为例,她非常的害怕一种小动物,怕它的实物,图片,连文字也怕。 作者深知那是一种病态的,所以曾经用“脱敏疗法”治疗,却没能够成功。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幼年时代解决,可能会容易得多。她觉得惧怕的根源,应该和她的母亲也怕这种小动物有关,她儿时收到了害怕那个小动物心理暗示。

        所以作者在自己女儿小时候,就刻意的带她去观察,去欣赏那些她曾经害怕的小动物。
她得出的几点经验是:
       第一,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小时候。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并一点点接受它。
      第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 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第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怕什么东西,大人的这种议论会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在所有消极感受里,最折磨人的,就是惧怕。人生“无怕”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开始。      
      不要让孩子有“怕”,不怕小动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
56#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08:17: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9 08:21 编辑

第六章第5节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过:“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据研究表明,人在看电视时的脑电波和睡眠时的脑电波非常接近。看电视时,大脑无需主动反映任何问题,身体是一种松懈状态。因此,常常看电视对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非常不利。
       据调查,学龄前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和经常阅读的孩子比,上学后智力差异明显。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的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

       作者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看电视,孩子从书房跑出来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 理由是:我是大人,工作一天很辛苦,我现在不需要学习,可以看电视,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学习,需要完成作业,所以不应该看电视。   
       这道理听起来没错,孩子也无法反驳,但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  
       这样就相当于告诉孩子。电视是一项特权享受,我已经有资格享受了,你还没资格。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 这种感觉让孩子觉得他和大人不平等,他意识到了大人的强权,他也意识到了“学习”和“享乐”是对立的。
       他理性上知道要去学习,可天性中的享乐愿望又让他想看电视,这种矛盾让他很不舒服。

       如果经常刺激她,就会慢慢激发孩子对看电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厌烦。  
      电视如美食,本身没什么,但享用要有节制。 我们可以做的是:
1,以身作则。
       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么,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人性”的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要求孩子。
2,培养幼儿阅读兴趣。  
      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的很好,他也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儿。
57#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15:26: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9 15:30 编辑

第六章第6节        
        在孩子教育方面,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永远正确”?      
        作者认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父母,是一群最失败的家长。
原因是:
        一,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了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他会慢慢的形成一个稳定的认识:自己不行。
        二。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他经常被要求认错,而他学到的正是“我从来没有错”,他会渐渐养成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的固执习惯。
         三。永远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各种建议和要求,孩子没有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一点点萎缩,慢慢变成一个成年的幼儿,只能以一棵藤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站立。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让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纵权的君主。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应该是水。上善若水,如水的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      
       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的念头,这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阳光会照进来,洒满孩子和自己的世界,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走出失败厄运的开始。

         小同妈觉得,现在的父母倒很少有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了,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是很注意育儿学习的。不过我倒是见过,某些家长在某一件事情上坚持自己“永远正确”。
5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8:32: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8:35 编辑

第六章第7节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是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不高兴。
       为此,作者在家里开了一个“提意见会”。
       作者家里每到周末就会全家开一次提意见会。互相说说各自有什么需要改正的缺点。 作者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见记录下来,到下次开会时看看小本子,总结一下各自的改正情况。   
       这样长期下去,大家的缺点就越来越少啦。 “提意见会”要注意:
       在提意见会上,指出孩子不足时,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友好的交流,让孩子心里放松。切忌居高临下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乖”。

       很多人都意识不到,批评一个孩子“不听话”或“不乖”,成人已经变得多么的不讲理。
       培养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是可悲的,遇见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不去矫治或矫治不得法也是问题。而学习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方法。
      “提意见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而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父母也可以从体验会中收获,会从孩子的视角,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足之处。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你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你就变成了道德家。
       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的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59#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8:32: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8:38 编辑

第六章第8节
        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大,安全是头号大事。如何保障儿童安全,应该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和教师最要注意的一件事。
       分析许多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于轻信或疏忽所致。所以安全教育工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做。
1,防轻信。
       这方面最好的办法是向孩子展示相关事件丰富孩子的经验。经常把相关案例讲给孩子听。

2,防疏忽。
       在儿童安全问题上坏人固然是威胁,但“疏忽”却经常是比坏人更可怕的魔鬼。
       所以“安全教育”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成年人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即受教育的对象不应该是孩子,应该是成年人。
       因为即使我们教给孩子全部防性侵知识,当孩子孤立无依的面对一个色狼时,也是无济于事。即使孩子把防踩踏条例背的滚瓜烂熟,也无法在蜂拥倒下的人群中不受伤害。只有成人把安全工作做到了,孩子才会真正安全。
       那些家庭或校园中的意外伤害,都是某种漫不经心的后果,成年人不肯多想一步,孩子的危险就多一分。
60#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9:0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9:43 编辑

第七章第一节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主要讲了作者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作者以自己女儿为例。
        作者的女儿上幼儿园去特长班画画。有一次,女儿把河流画成的粉色,白云画成的蓝色,老师告诉她:你这是错的。河流该画蓝色,白云该画白色。
        作者听了老师这样的“对错论调”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问女儿为什么要把小河画成粉色的呢?女儿说:“就是觉得粉色的好看”。作者说:“对,我们画画就是为了好看,所以我们说一张画,只能说她好看不好看,不能说她对或者错。
         接着作者带着女儿到厨房去给她演示关于水的颜色。

         作者拿出一只白色瓷碗,接了一碗水。让女儿看到水是白色的。
         作者又拿出红色的小塑料盆,把水倒进去,让女儿看到水变成了红色。
         最后作者拿起红色塑料盆儿,把水慢慢倒入水池,一边到一边说:“你看,水是透明的,很清亮,它没有颜色”。
        女儿顿时感悟水没有颜色。
        所以河流该画什么颜色呢,画成没有颜色的话,那该用哪个画笔呢,没有一根笔是没有颜色的。
       作者为了给女儿还原河流的色彩,不得不先消灭了河流的颜色。
        她告诉你女儿,没有谁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色,小河本身没有颜色。 那么我们画的时候总得用颜色画呀,如果画画只能画真实,那我们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
        你可以大胆发挥想象,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12-22 09:1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