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的二次到来
叶老师七月份来过一次中心指导,上个月初再次来到中心做评估指导。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关于临界能力的判断更加细化更加准确。例如一个会四爬的孩子,下一步要发展的是高跪的能力,但在中间要过渡一个单手扶物跪走的能力,这个就是短期目标,孩子比较容易达到,也符合孩子的发展循序。
第二:对于左右侧重心的差异评价,沙袋的使用,是增加支撑还是加强屈曲的能力?左右侧怎么利用沙袋调整重心有进一步的理解,但是还是需要慢慢的体会。
第三:关于手部辅助的支持与撤离。当孩子在躯干控制的时候需要手部支持,但进入骨盆阶段的时候需要把手部代偿撤离掉,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利用骨盆来控制,当然在进入下一步的能力控制的时候可以重新让手支持,再撤离,再支持。
第四:关于心理不安全感的训练,在主要问题中,现在我们会以心理不安全感列在第一项,因为孩子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动作认知语言各方面的发展。尊重孩子的自主能力,使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做相对不紧张的动作。
第五:关于畏缩反应的理解,畏缩反应最主要体现在肩,骨盆,膝盖。孩子能力没有达到的时候,强迫孩子做达不到的能力,孩子就会产生畏缩反应。减少畏缩反应的方法就是提升能力。设计动作时候要注意尽量使孩子不要产生畏缩反应。也是尊重孩子的自主能力。
第六:关于体弱孩子的处理。体弱的孩子由于体质的问题,孩子表现出动的少,或者动多就累,我们可以以积极症状处理的方法,利用刺激但是是少量多次的方法,让孩子的能力通过哭闹,逃避的方式来体现,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的内脏功能得到发育。
第七:关于张力导向的问题:孩子的张力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可以通过下肢伸直的张力来导向骨盆躯干头颈的张力,例如让孩子做倚物的跨步反射动作就是利用小腿的伸直张力带动股四头肌再带动臀部再带动背部再带动头部。这个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方式。
第八:关于与孩子家长沟通的问题:要先解决孩子家长的观念问题,如果孩子家长的观念没有办法与老师的观念一致,那这个会直接影响训练的结果。
第九:关于牵拉的理解,不主张直接性的牵拉,可以利用摆位渐进性的牵拉。减少孩子因为牵拉引起的畏缩。这个观念在这半年的实践中得到肯定。
第十:个性化的动作设计,每个孩子能力,认知,对于增强物的兴趣都不一样,要发现适合孩子训练的模式。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第十一:不要利用孩子的认知来增加孩子的畏缩,而应该是利用孩子的认知帮助你的训练。比如:觉得孩子能听懂你的话,要求孩子站直一点,头抬高一点,这个是错误的诱导方法,会加重孩子的畏缩,或者以其它代偿的动作来达到老师家长的要求。可以利用孩子认知的优势,比如说让孩子伸手取物,孩子在伸手的拿玩具的时候就锻炼到了你想要的东西,而且孩子在游戏中不会太紧张,这个是利用认知来帮助训练,而不是利用认知来制造紧张。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