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里查了一下,竟然真的没有关于上田法的详细说明,现在补上。
本文摘自卢庆春教授的书中,个人觉得卢教授的书更易懂一些,因为是他一个人写出来的,前后很连贯、通顺、易懂,推荐一下《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一、上田疗法
(一)概念
上田疗法是日本爱知县心身障碍儿疗育中心第二幸福鸟学园园长上田正博士于1988年总结创立的,用于治疗脑瘫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由于上田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抑制异常姿势,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对恢复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上田疗法在日本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脑瘫等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取得满意的效果。
上田疗法是继Bobath疗法、Vqjta疗法、Peto疗法等,又一治疗脑瘫的新疗法。为推广上田疗法,在日本已经成立了上田疗法研究会,进一步研究与推广上田疗法。1988年日本北海道道立札幌肢体不自由儿疗育中心的高桥武院长到佳木斯脑瘫疗育中心作学术交流,讲授了上田疗法,自此在我国开始将此疗法用于治疗脑瘫。
(二)基本理论
上田疗法属于理学疗法的范畴,是根据Myklebus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网络理论,认为正常人姿势、反射运动活动的完成,是依赖于正常完整的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网络的作用,即神经兴奋主动肌收缩的同时,由于相反抑制抵抗肌受到抑制而弛缓,以此调节着正常的运动功能。四肢相反神经支配在脊髓,一个感觉性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首先兴奋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然后发出侧支又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神经元的活动,抑制发生兴奋的运动神经元,调节运动功能。例如伸肌传人纤维进入脊髓后直接兴奋伸肌的a运动神经元,使屈肌弛缓,因而通过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使伸肌收缩,屈肌弛缓,十分准确地调节着姿势与运动的协调运动。当各种原因所致脑损伤时,脊髓的相反神经兴奋抑制网络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表现为相反神经支配障碍。如果抑制不足,主动肌收缩的同时拮抗肌也收缩(对抵抗肌抑制不足),即发生痉挛型脑瘫。如抑制过度,主动肌收缩的同时拮抗肌弛缓(对拮抗肌抑制过度),则出现运动过剩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所以健全的相反神经支配是保持正常姿势与运动的基础。上田认为脑瘫就是由于相反神经支配障碍,存在异常兴奋回路所致。上田疗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采用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手法,抑制异常回路,调节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目的。实践证明,上田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有良好的效果。
也有作者认为人类在种系发生中存在各种正常姿势运动的核团与神经通路,脑瘫时这些核团与通路发育尚未成熟,上田疗法利用一定手法激活与促通在脊髓与中枢神经系统中潜在的运动核团与神经通路,使患儿恢复正常的姿势与运动。
上田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痉挛型脑瘫,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治疗效果较差。
(三)基本手法
上田疗法的手法,基本上可分为颈部躯干法与四肢法两大类。共有七个类型,以下分别介绍各类型的操作手法:
1.颈部法
患儿取仰卧位,训练师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固定肩部,使患儿的头部缓慢地向一侧旋转,当颈部充分回旋后,训练师面对患儿,用另一只手固定患儿颜面侧的肩部,缓慢地向对侧(向头后侧)方向转动,使颈部充分地回旋后,保持3分钟。此法多用于头部向一侧扭转的患儿。
2.颈、骨盆法
又称NP法。此法在颈部手法的基础上,另由一位训练师或家长双手同定患儿两侧骨盆,然后慢慢向颜面相反方向旋转骨盆,使患儿从颈椎、胸椎直到腰椎充分旋转,当脊柱充分旋转后,保持3分钟。此法多用于躯干回旋障碍的患儿。
3.肩、骨盆法
又称SP法。与颈、骨盆法相似,只不过此法上方固定的不是颈部而是双肩部。患儿仍取仰卧位,一位训练师在患儿头部上方,用双手分别固定患儿的双肩部,然后用一手抬高一侧肩部并向对侧旋转,另一手固定另一侧肩部,同时扶着使上部躯干旋转。然后另一名训练师在患儿下方,双手固定患儿的骨盆部,向与肩部旋转相反方向回旋骨盆,当患儿的胸椎、腰椎充分回旋后,保持3分钟。此法也适用于脊柱回旋功能障碍的患儿。
实际操作的事例,小孩大了以后,大人再给做这样的动作就很费劲了。
4.上肢法
上肢法由三种手法组成,患儿仍取仰卧位姿势。
1)训练师屈曲患儿的手指,形成拇指在内握拳样后紧握,肘屈曲,腕关节内旋尽可能掌屈,肘部按在侧胸部上保持3分钟。
2)3分钟后,使患儿手指张开,上肢伸展,肘伸展,上臂外旋,腕关节背屈,肩关节外旋、外展90度,然后再使患儿手指屈曲形成紧握的拳头,腕部掌屈,前臂内旋,肘关节屈曲如1)压在侧胸部,如此反复交替15次。
3)与1)相似。使上肢在屈曲位保持3分钟。以上是上肢法一次治疗的全过程。
5.下肢法
也由三种手法组成。
1)首先使患儿足趾跖屈,踝关节最大程度的跖屈。把足跟向膝关节方向按压,使髋关节、膝关节尽量伸展,此种姿势保持3分钟。
2)训练师使患儿踝关节背屈,然后再跖屈,如此反复交替进行l 5次,注意踝关节背屈时要与髋关节及膝关节的屈曲同时进行,以不破坏足底弓为原则,足趾充分背屈、内翻。
3)然后使患儿踝关节跖屈,保持1)的动作3分钟。以上为一次治疗。
给小小孩做的实例:
6.对角线法
对角线法是一侧上肢法与另一侧下肢法同时进行的手法。将右上肢与左下肢或左上肢与右下肢互相结合成对角线,交替进行,治疗时上肢伸展,下肢必须屈曲(踝关节背屈),上肢与下肢要求有节奏地运动,一侧为一次治疗,要有两位训练师同时进行。
7.全四肢法
全四肢法是两上肢与两下肢同时进行治疗的方法,就是四肢同时进行治疗的方法,需要4名治疗人员,在治疗时上肢与下肢交替运动,要求上肢伸展时下肢进行屈曲的动作,与对角线方法相同,要求一定节奏。
(四)疗效与应用
上田疗法的效果表现在多方面,从基本的治疗手法介绍如下:
1)颈部法的效果及应用。适用于头部不能左、右旋转、只向一侧旋转或颈部肌肉痉挛。临床上多用于全身肌张力增高、非对称性姿势明显、头部向一侧扭转的患儿,经过一定时间治疗后,患儿颈部可达正中位,肌张力明显降低,颈肌痉挛减弱,全身的非对称姿势也明显改善。
2)颈、骨盆法的效果与应用。颈、骨盆法可改善颈部躯干肌紧张,降低四肢的肌张力。适用于颈立直反射缺无的小儿,当采用该法治疗后,可以较迅速地诱导出颈立直反射,利于躯干的回旋。颈立直反射的出现对翻身动作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过去很多学者用很多方法诱导颈立直反射,效果都不理想,采用了颈部骨盆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曾治疗一个3岁的脑瘫患儿,治疗后始终未见颈立直反射与躯干立直反射出现,经采用此法治疗1.5个月后,出现颈立直反射及躯干立直反射,又经过1个月治疗患儿可以翻身。
此外该法可以降低四肢肌张力,利于日常动作,利于脊柱的伸展。
3)肩、骨盆法的效果与应用。肩、骨盆法与颈、骨盆法一样,可降低躯干与四肢的肌张力,特别对下肢肌痉挛更有明显效果,可通过使患儿仰卧位,一侧下肢伸展与床平行,另一侧下肢上举,观察两下肢所成的角度,判定治疗的效果。治疗后角度应加大。
该法适用于呈兔跳状爬行的脑瘫患儿,可减轻躯干与四肢的肌痉挛,增大下肢的SLR角度,爬行时逐渐出现两下肢的交替运动。坐位更加稳定,可以左右回旋躯干,此法也适用下肢交叉的患者。该法还可纠正脊柱侧弯,使脊柱逐渐恢复对称状态。
4)上肢法效果与应用。上肢法一次治疗大约需要9分钟,当一次治疗后就可以感觉到肌紧张有所下降,从而对关节的活动非常有利,对手指的伸展、抓物、脱穿衣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可以促进平衡反射。用于手指不能张开、上肢痉挛的患儿。
5)下肢法的效果与应用。下肢法一次治疗也需9分钟,可以反复进行多次。下肢法主要可减轻下肢肌痉挛,加大股角,利于膝关节伸展,可纠正尖足、内翻足、外翻足及扁平足,可促进上、下楼梯及跳跃动作的建立,加宽步距、改善步态、利于平衡功能的建立。
6)对角线法的效果与应用。采用对角线法加大训练量,可以缩短治疗时间且效果好,因为这是一侧上肢法与一侧下肢法效果的叠加,对缓解肌紧张、改善姿势、增加上、下肢的运动协调功能有重要作用。
7)全四肢法的效果。全四肢法的训练量最大,从四肢到躯干都受到影响,对抑制非对称性姿势,纠正侧弯,加大躯干的回旋功能都有作用,但训练时需要治疗人员多,训练强度大,较小的婴儿难以接受。
(五)注意事项
1)做一次上田疗法治疗,肌张力改善时间可持续7~8个小时或数日,如果能坚持每天治疗,则肌张力改善时间会更长,所以做上田疗法治疗需要坚持,时间长效果才明显,才能巩固下去。
2)结合患儿的临床特点,适当选择不同的上田治疗手法。
3)各种治疗手法的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可多选用几种同时应用。
4)上田疗法虽可改善患儿的肌痉挛状态,但不是万能的,结合患儿实际情况综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5)上田疗法手法简单,容易掌握,应培训家长,开展家庭疗育,医院与家庭结合,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6)上田疗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取长补短,可提高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