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0-2-9 16:36:38
|
只看该作者
重写中。。。。关于心理建设
关于孩子对自己的特殊的接受问题,理疗师说她多年的工作过程中,看到许多孩子从小婴儿渐渐长大。实际的跟踪情况是因为从小就与自己的“特别状态”共处,这个接受过程并不是外人想象中那么困难。他们也可有朋友,有正常的生活。只是提醒我的,是要让小孩尽早走出家庭的严密保护,接触到同龄人,包括异样的眼光等负面信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坦然接受也是必须的。但是为了让小孩有个心理调适的机会,这个过程拉长些比较好,一下子来会压力太大。
如果孩子的智力正常,就不要特殊对待他,不要说“你不一样”这样的话。这点有些针对我们的情况,因为哥哥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比较强壮了,他也很喜欢帮忙,拿东西什么的。当时这时候就不可让弟弟“坐享其成”,习惯别人的照顾。让他们轮流甚至适度竞争(父母可以隐性地给弟弟一点优势),对心智发展才有利。心理医生特别指出说哥哥也有自己的童年,不能因为弟弟需要照顾,就让他过早承担过多的责任,实际上小孩子很认真,很容易把责任当成自己天经地义的任务。还要我记住,家庭如何对待他毕竟是一时,社会如何对待他才是一世,所以家庭和社会间要衔接好。
在理疗过程中,因为做不到而不配合,甚至发脾气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心理医生说的是,一个二三岁的幼儿,在遇到自己能力极限,而情绪管理又不到位的情况下,这再正常不过了。这个问题不是因为理疗或弟弟有什么特别才引起的,忽略法但保护他的安全就好。(事实上也是,哥哥脾气更甚,甚至一次我用忽略法不理他,他哭足半小时,邻居打电话报警)但是在设定锻炼的任务时,一定要量其力而为,保证乐趣多于挫折感。家长千万不可因为自己心里有了设定的目标而勉强,要顺势而为。
关于进什么样的幼儿园,因为德国特殊教育系统做的完善,弟弟不会走路,三岁时是不可能进入普通幼儿园的。德国的学生从10岁考试后分流入实科学校的,未来基本只能进入职业学校;入文理中学的才有机会上大学。我的整体观感就是保证人的基本福利,但也早早把人分了类;似乎每人“适得其所”,但一旦分类再改观的可能性很微小,这是德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特点。康复中心主任是这一套观念的奉行者,认为让孩子在适合他能力的环境下,比较容易愉快和满足。而理疗师说她有两个小病人因此去了瑞士上学,现在依然身体有残缺,但已经上了大学。我自己的理解则是脑损伤的孩子,虽然损伤不可逆,但大脑的代偿功能在幼儿时期很活跃,所以若干年里有较大的变化是可能的。如果照当前的状态早早给他“归了类”,进入特殊幼儿园,会让他失去再次进入正常社会的机会。当然也可以放在家里自己带不去幼儿园,但尽早接触家庭外的世界毕竟是有利的。
也是因为这点考虑,我们离开德国回到上海,找了一家愿意接受兄弟俩的普通幼儿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