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脑瘫家庭康复教室》3.7 爬行移动异常姿势的控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9 11:2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出生以后,随着正常发育的不断进行,渐渐地他就可以在俯卧位利用爬的动作移动身体。这是由于双侧下肢既伸展又屈曲双向发育的结果,但从效果上看,这个动作的发育初期与其充分发育完成以后的效果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最初,孩子首先要学会利用身体两侧的上肢来支持体重,支持体重的方式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利用双肘来进行,一个是利用双侧手掌通过双上肢伸直来支持体重,紧接着在这个姿势下向身体两侧进行身体重心的移动,以及进行身体的翻正反应的练习。由于向身体两侧进行身体重心移动的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以及身体翻正反应的充分发育,渐渐地诱发出双下肢的反应活动,出现象青蛙爬着似的姿势,这个姿势被称为两栖类的反应姿势,在这个姿势下,当利用身体一侧支持体重,支持体重一侧的肢体呈伸张伸展性的姿势,而非支持体重一侧的肢体呈短缩屈曲性的姿势。孩子到5个月左右,先从骨盆开始向侧方移动身体的重心并且越来越频繁,这就是引起骨盆旋转能力出现的诱因。进而非负荷侧的膝关节屈曲向前方迈出也与此有密切联系。因此,孩子此时可以完成利用膝关节向前迈出并具有推动身体前移的动作。孩子的两手就很自然地随着这一动作向前伸出。慢慢地孩子也开始借助两脚完成这个动作,最初是使用脚的内侧进行推的动作,进而是使用脚指来推动,最后,孩子在学习到利用脚指推动身体向前的同时,将脚向前方迈出,这时候小孩大约为5—6个月大左右。随着孩子运动姿势的阶段性分化和发育,孩子最终会取得四肢立位。在取这个姿势时,孩子通过向前后不断地进行摇晃来为爬行时控制身体的重心移动作准备。在四肢立位初期,孩子为了维持自己的平衡,主要是使髋关节外展外旋,也就是使两腿之间间距较大来扩大支持面,保持身体尽可能少地摇晃。如果以这种姿势移动身体,自动性的体干平衡对孩子几乎不起作用,体干也不能进行回旋运动。随着不断地发育,取而代之的姿势是在一侧脚向前方踏出时,孩子的骨盆一侧上抬,即:同侧的臀部抬高而另一侧则相对较低,这时的四肢立位姿势,体干的回旋动作和平衡反应开始发育,两下肢的双膝逐渐靠近,使支持面积逐渐减小,到了9—10个月左右,四肢立位时的四肢交替爬行姿势开始出现,并且随着平衡机能的提高,爬行姿势开始多样化,并在爬行过程中完成向各种各样其它动作的转换。如图3—33所示,是8个月左右的孩子在四肢立位时,通过对体干骨盆的旋转进行控制,向坐位姿势转换,其一侧下肢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而另一侧屈髋屈膝完成支撑整个身体的动作。这说明8个月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分离性运动能力,同时也具备了对体轴性回旋进行控制的能力。图3—34所示是孩子利用足部进行体重支持的一个姿势,他通过坐在脚根部,强化支持体重的感觉。这一姿势也是从一个动作向另一个动作转换的一个环节。



图3—33  正常儿从四肢立位向坐位转换动作



图3—34  正常儿利用足部支持体重


    对于有发育障碍的孩子来讲,检查患儿自己是否能够移动,具有多高的移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异常的运动发育,孩子正常的身体移动能力受到限制,例如,俯卧位时,由于前臂支持体重的能力障碍,头部及身体的翻正反应出现得不充分,孩子在活动时出现全身性的运动姿势,使孩子两栖类的反应姿势和身体的旋转性活动受到抑制,从而也就不会有分离性的运动姿势和能力。有的发育异常的孩子在异常的姿势下,用代偿性的动作仍然可以学会爬行和利用四肢立位进行移动,例如,有的患儿由于利用骨盆进行重心的移动能力不充分,在俯卧位时就直接利用双上肢拖动自己的身体前行。利用这种方式移动自己的身体,患儿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造成双侧下肢的伸肌肌张力急剧增加,双下肢完全伸展。由于孩子的骨盆是向前倾的,腰部也是过份地前弯,引起髋关节不能完全伸展,髋关节内收的拉力很强,同时脚尖绷直,形成双下肢的“剪刀”状姿势。图3—35所示的就是利用双上肢用力牵拉的爬行移动的示意图。此时,由于控制能力低下,不能利用骨盆使身体重心移向侧方,阻碍了双下肢参与爬行动作。在双上肢屈曲牵拉身体向前移动时,因为双下肢的过度用力,引起双下肢伸肌肌张力大增。象这种方式的移动,对今后的立位,步行的发育十分不利。在这种异常爬行的过程中,孩子几乎只能利用头部进行运动。但是也有的孩子能利用其它异常的方法使体于进行活动,他们使用过度的伸展姿势并将下肢保持在空中,骨盆和下肢从一侧摇晃到另一侧,在晃动的同时会出现相对扭转,以此来移动身体的重心进行爬行。仔细观察这个过程,就会发现患儿的整个髋关节是完全伸展的,实际上伸展的姿势是由腰部引起的。


图3—35  异常儿童的爬行姿势

    在经常使用非对称的姿势和运动的孩子中,在俯卧位爬行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他只使用一侧的下肢进行活动,头部偏向运动侧的上下肢,而另一侧的上下肢几乎不使用而处于被忽略状态,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只用一侧肢体向前拖拉另一侧身体,这样不活动一侧的上下肢肌肉的紧张度就会升高,出现过紧张状态,使体干侧屈,严重的会出现侧弯,骨盆也出现不对称性的扭转。对于四肢而言,则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的姿势。使用非对称性姿势和运动的孩子,将会在步行时出现与俯卧爬行时的运动姿势相似的非对称性立位和步行姿势。

    对于肩部、体干、骨盆控制能力不太完善的孩子,在四肢立位爬行时,髋关节、膝关节是处于完全屈曲状态。更明显地,有时会发现一些患儿几乎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很像小猫小狗的坐位姿势。实际上,患儿利用这种姿势是为了使用身体的重心向后方移动,以弥补整个身体中央部位控制能力低下的缺陷,如图3—36所示。


图3—36  异常儿的四肢爬行动作

    这样的患儿无法完成比较细致的姿势调整和转换,其身体重心的支持是在膝部与脚尖处。这与图3—34形成明显的对比。图3—37是由于肌张力增高,双下肢出现的屈曲性的运动姿势。髋关节向内收、内旋的方向牵拉。如果出现这种姿势,那么患儿在向前爬行时会出现像“小兔子”那样的跳爬动作,并且很容易形成“W”型的坐姿。对于手足徐动型的患儿,上肢不具备支持体重的能力,而骨盆与下肢的姿势发育同样也是异常的,这时,患儿不会使用四肢立位的爬行动作来移动身体和完成姿势的转换,其移动时的特有方式是在跪位利用膝关节来步行。移动时,骨盆明显前倾并且在这个位置上较固定,使体干的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受到抑制而很难出现。就连异常发育的患儿容易形成的“W”坐姿,这种患儿都不能完成。还有的孩于是利用坐位来移动身体的,这种患儿一般是长期处于非对称发育的情况下,使非对称性的姿势、运动得以强化,在几乎完全不可能利用四肢立位爬行移动时,孩子就会利用坐位的移动来进行代偿。移动时利用身体一侧的上下肢使身体向前运动,而另一侧肢体拖在后面。这与俯卧位时的不对称性姿势几乎是一样的,对于被拖在一面的另一侧肢体,患儿几乎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孩子感觉不到自己另一侧肢体的存在。如果仔细观察,这类患儿经常使用一侧的肢体明显比另一侧肢体发育的粗大。


图3—37 内收内旋的四肢立位动作


回到本书目录:
http://www.help-hope.org/thread-1056-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2#
发表于 2015-12-10 16:26:2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的贡献!!!!楼主辛苦了!!!10000个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12-22 19:59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