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的《特区展望》2003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关于我的朋友廖逊的文章:
廖逊是海南的大名人,省委省政府的高层智囊。“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方案的提出,使他在海南的改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15年来他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开辟的多个专栏,在各地的多次报告讲演,满腔热情地沟通政府与社会,在上面为下面讲话,在下面又为上面讲话,更使得上上下下,都乐于把他当作一个朋友。但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给廖逊换来万事如意。多灾多难的家庭,令众多知情者不胜唏嘘。对久病妻子的关爱无微不至,对智残儿子的养育殚精竭虑,对家庭幸福的营造精明计算,以及对自我和社会的不断反思,使这个负责任的男子汉形象格外立体而温情。……恋爱10年才结婚,结婚10年才得子,儿子廖也谦终于在1991年姗姗而至。老来得子本是人生大幸,可惜造化弄人,儿子竟在1岁时发高烧抢救不力,停止呼吸长达7分钟,此后反复又抽搐,造成脑萎缩,至今未能完全康复。而且祸不单行,就在救治儿子期间,妻子也被核磁共振检测出了脑萎缩,迄今已逾10年。据医生诊断,母子二人病因不同,儿子经不断治疗还是有希望逐步恢复的,而妻子的病情恶化却不可逆转。经过一系列徒劳的努力,两年前她发展成为早老型痴呆。从此,廖逊成了家里唯一的“壮丁”。他的社会角色,除了专家学者、行政首长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残疾人家属的称号,近年来还当选为海南省残疾人亲友会主席。“其它的社会角色都可以替代,唯有这个残疾人家属无可替代,比如我是孩子他爸,妻子她丈夫!我是他们的唯一。”
一家三口两人残疾,即使在全国各省区市的残疾人亲友会主席当中,他也是极为罕见的重灾户。“生活幸福与否,首先取决于主观意志。”廖逊说,“谁都知道对付逆境和挑战,必须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见。”“那么,您的方法是什么呢?”“是三大修炼带来的三大癖好:一是读书成癖,二是运动成癖,三是艺术欣赏成癖。有了这些癖好或习惯,就能铸造成功者的性格,赢得成功者的命运。《四书·大学》上说得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齐治平嘛。”人们通常认为,一个残疾人家属要想成功,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廖逊却认为,更重要的品格还在于“耐心和智慧”。耐心从何而来?是从对明天幸福的信念中来。对明天幸福的信念又从何而来?只有从今天对未来幸福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中来。一方面慷慨无比,随时准备为残疾亲人奉献出一切,另一方面又要精明至极,不断地为迎接明天的灾难和考验积蓄力量。这里的重中之重,是为全家人确保自己身心健康,力求自己事业有成,并不断地做大做强,藉此方有能力向残疾亲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息。所以他主张残疾人家庭都要“体育立家”。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只是一句空话。不少热心人向他建议:与其活得那么累,不如解除婚姻、娶个年轻的妻子,再一起尽家庭义务。廖逊说:“绝对不行,撇不下她。我的心没那么狠,受不了那份良心折磨。与其像那些傻瓜那样过后再忏悔,不如从一开始就问心无愧。”这个问题想透了,便一通百通。接下来,廖逊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此放弃官场升迁的期望,闭门谢客、息交绝游,一心一意地埋头治学,挣钱养家。顾虑到病人的敏感心理,无论工作中有多大的烦恼,廖逊也绝不带回家,绝不在妻子面前叹气。和谐安宁的家庭气氛是廖逊最大的要求。“家庭气氛一旦搞坏了,人人都不愉快,我是唯一的责任人,烦恼会比别人多十倍。那还不如再大方一点——全家的烦恼一人扛。”他竟还发现,家庭与事业兼顾,原来非常容易。廖逊深有感触地说:“也许中国的妇女,是世界上最容易满足的妇女。只要我生活在她的视野范围内,不管我是在写作,在读书,在锻炼肌肉块,还是给孩子补习功课、讲故事,干什么都行。每当我扭头看她,她总是抱以甜甜的微笑。我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杂耍演员,在她的激励下,能耍三顶帽子就能耍四顶、五顶、六顶……,直到二十顶,人的潜力真是无止无境。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专栏,我一次都没有耽误过。”是的,无论是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还是在“一校两院”,他的阅读量、写作量都比多数人高许多倍,锻炼身体的时间也比别人多得多,可以说是全面丰收。对此他总结道:“看来残疾人家属的最宝贵品德,还是智慧。我要不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长期保持零内耗,绝对读不成这样多的书刊,干不成这样多的工作,生活得这样丰富多彩,命运让我占大便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