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脑瘫孩子的心灵
小明的出生后半年的时候被诊断为痉挛性脑瘫。虽然初听到这个诊断时,小明的父母感到焦虑、不安,但他们并没有丧失信心。小明的四肢经常弯曲着,不会走路,生长发育也比其他的孩子慢,所幸的是,他的智力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5年来,小明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孩子病情慢慢地有了好转。但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任性、固执,常常因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在家里像个小霸王,在外面却很少吱声,从不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爸爸妈妈意识到,小明已经出现了心理行为上的偏差。他们担心,即使小明最终可以自己行动,自己穿衣吃饭,他仍不能独立生活。
小明父母的担忧不无道理。和身体一样,孩子的心理也处于一个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它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脑瘫孩子长期处于疾病状态,父母如果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脑瘫儿童最常发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是:过分依赖、任性和自卑。
孩子患病,父母常常会在生活上过度关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其要求百依百顺。对脑瘫的康复训练,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有一些痛苦,使孩子产生烦躁、恐惧、焦虑等强烈情绪变化,有的家长不忍心看着孩子“遭罪”,就顺从孩子,不坚持让他锻炼,这样,孩子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差,对父母产生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同时也体现在情绪、感情上的不能自主,他们不适应外界环境,不会与他人交往,不会自己处理一些日常问题。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采取理解、同情与鼓励的态度,而不是顺从和包办。孩子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时,家长应表示理解,不妨向孩子解释一下治疗的过程,消除其不安和焦虑。并应向孩子讲明,手术与锻炼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能干,也是对孩子的一次小小考验,鼓励他战胜困难。对孩子每次进步,不论大小,都应及时给予表扬。生活上,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事。康复训练不仅仅是在医院中进行,而应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拿勺吃饭、洗手、穿衣、扣纽扣,其实就是对投入产品的精细训练,同时还可以训练孩子的眼手协调能力。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也增加了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顺从,同时又造成了孩子的固执、任性。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对他百依百顺的环境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一定要环境满足他,而不会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孩子的固执和任性源于家长的顺从、娇惯。对待脑瘫的孩子,某些方面应像正常孩子一样,不该满足的一定不要满足他。有时让他受一些挫折,反面会让他们学会理解他人,并心他人。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可采取中性忽略的方法,不理睬他,使他知道这种方式不管用,当他平静下来时,再晓之以理。
由于疾病的原因,脑瘫儿童的精神神经发育水平会低于同龄的正常孩子。一般孩子1岁就会走路了,他们可能二三岁才会走,甚至刚刚开步;正常孩子1岁多已开始说话,他们可能二三岁还吐不清词。语言和运动发育的延迟,使脑瘫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交往受到制约,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会造成自卑感。如果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否定、消极的评价,则更容易产生自卑。
对于自卑,最好的方法是表扬。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与表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带孩子到外面走走,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病情较轻的孩子还可以上幼儿园。这样,孩子与小朋友交往多了,增加了知识,学会了与人交往,也提高了自信。
躯体的瘫痪是不幸的,但心的直立可能比躯体的直立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