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障碍:疾病给患儿造成诸多不便,使活动受到限制,需长期、终身康复治疗。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使患儿紧张、焦虑、恐惧,担心被人讥笑,感到处处低人一等。沉重的疾病负担使其情绪消沉、自卑、自弃,如患儿感到孤独、不幸、悲观,甚至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及羞耻感,所观察的绝大多数患儿有情绪紊乱。恐慌症多见四肢和躯体运动障碍患儿、痉挛性患儿多见,其表现为发抖、心悸、出汗、呼吸短促、虚弱、害怕失去控制甚至窒息。恐慌行为多发于年长患儿,害怕拥挤、人群及声音,喜孤独自玩。
(2)行为异常:脑瘫患儿的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固执、多动、冲动、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脑瘫患儿最常见的强迫行为2岁时即能表现出来,主动表现反复固有动作,如检查、重复整理和排列动作、反复头动和伸手、重复单词、焦虑和机械重复操作行为,同时还兼有害怕情绪。另外,还可表现为选择性缄默症,主要表现拒绝与任何人接触及说话,该症与人体气质差异和生物学的易感性有关,常伴有焦虑、恐慌、害怕注视、担心受社会歧视和恐怖。
(3)认识损害:儿童认知功能涉及学习能力、智力、记忆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脑瘫患儿存在的认知障碍为国内外众多学者证实。如记忆障碍、学习新事物、记忆及集中精力困难。认知障碍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患儿的认知功能,主要取决于脑损害程度,遗传和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患儿的情绪和行为也能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
.对脑瘫患儿应如何进行心理指导?
脑瘫患儿由于疾病多年缠绵,常产生自卑感、情绪抑郁;加之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诸如歧视的态度,成长、教育和职业上的多种麻烦问题;有些患儿因受到过度的照顾和袒护而与集体疏远等,常可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病情呈进行性发作也会使智力发育受累。因此,对脑瘫患儿进行心理治疗是合理和必要的。心理干预内容应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运动治疗及社会支持等几方面。
(1)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咨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其次,对患儿情况要作定性、定量的全面评估,采用特定、有效的量表或问卷,对患儿及其亲属进行测试。定性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患儿及其家属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所在,作为咨询的依据。定量评估是把存在的问题加以量化并观察咨询的效果。
心理咨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倾听和理解:医师只有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科学的好奇心时才能做到耐心地听、注意地听。所谓理解是指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来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患者的内心体验, 对自己困难所持的态度,还有那些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通过深入的交谈,如能发现心理障碍的促发和影响疗效的因素(尤其是心理社会方面的),这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真诚的理解则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患病的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2)安慰、鼓励和保证:安慰要做到真诚才起作用。不要让患者感到是敷衍和礼仪性的;也不要言过其实,让患者感到虚伪或有被疏远和冷落、凄凉之感。鼓励和保证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接受康复治疗尚有许多困难这一事实,但又要有勇气和疾病作斗争。研究康复治疗及疗效情况,尽量改善生活质量。保证不能过头,不能实现的保证有时会给患者造成无望感。
3)商讨和建议:所谓商讨是指任何治疗都是要由医患双方共同完成的,尤其是像脑瘫这样的残疾,医理由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父母甚至患儿本人商量哪一种治疗方案更切合实际。所提的建议要考虑到患儿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及客观环境,要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并尽量做到具体可行。
(2)认知及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改变不良认知方式为基本手段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使患者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改变,这正是患儿及家属极需帮助的问题。认知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心理障碍。
整个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开始阶段主要注意了解情况,建立良好关系,包括:①详细地收集了解患儿症状、思维、信念、情绪和行为等。治疗的基础是来源于患儿的真实情况。②患儿应是治疗的积极、主动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被治者。③治疗者应与患儿直接对话,提供多个合理化建议让患儿自己选择考虑,强调双方的交流,而不是治疗者一个人的反复陈述或干预,更不能成为患儿移情的对象。④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与患儿及其父母好好合作,共同参与治疗。
2)治疗的中期主要为明确治疗的重点并给予纠正,具体包括:①要明确需要治疗的靶症状,如焦虑、恐惧、抑郁等的具体表现及有关因素。②疗程不宜过长,一般治疗12-20次,不要无限制地延长。③心理教育: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应教育患儿,如何调整自己的认识,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3)治疗的最后阶段是保持亲切的医患关系及防止复发。在上述治疗成功的基础上,治疗者应帮助患儿学会如何去掌握自己的认知,如何应付可能的变故,如何自己掌握好行为治疗的有关技巧及如何控制自己等,并熟练家庭作业,可以自己继续进行自我控制。
行为治疗,是指用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变症状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干预的原则是降低患者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水平,使患者学会最大限度抑制的技巧。行为治疗用于成人及较大儿童患者,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示范法、阳性强化性等。
(3)运动疗法:运动功能的康复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4)社会支持:由于缺乏脑瘫的基本知识,社会上对脑瘫患者存在恐惧、误解甚至歧视,使患者受到很大心理压力。我国已将防治脑瘫项目列入九五规划,主要目标是使公众了解脑瘫是可治疗之症,改变社会对患者的不正确态度消除无知和误解,养活患者的心理障碍。在患儿的社会环境中,老师起着重要作用。老师的理解和关怀不公能帮助患儿,还对周围其他儿童产生良好影响,应鼓励老师、家长和医师之音的交流。
目前,国内有关脑瘫患儿的心理研究并不多,但其重要性已日益被认识。掌握患儿心理特点并正确引导,对其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干预是脑瘫综合性治疗措施之一,只有进行综合治疗,方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才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