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6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从网上找来的关于戊二酸尿症的一些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2 22:5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戊二酸尿症

事例
  一名一岁多男婴,头围比同年龄孩子大,一次高烧后,并发肺炎死亡,经医师诊断发现,原来男婴罹患罕见的‘戊二酸尿症’;小儿科医师表示,台湾没有‘戊二酸尿症’的报告,因初期症状不明显,许多妇女产前检查时不易发现,一旦发病后才治疗,大多为时已晚。

简介
  台中荣总妇产部优生保健科主任林圣凯在今天妇产科医学会中,发表一则罕见疾病;他说,20多年来,台中荣总共收过6至7例罹患‘戊二酸尿症’病童,不过都因发现太晚而早夭,目前尚有3名病童,其中两名也因发现太晚,治疗后情况还是不乐观,另一名因在产检时就发现并接受治疗,病情稍获得控制。 林圣凯说,依据国外报告,戊二酸尿症罹患率为1/30000至1/70000,台湾至今没有统计,台中荣总虽然数十年来,曾治疗约6至7例个案,不过都因治疗过晚而夭折,平均存活年龄不到2岁。 数月前,台中荣总接获3名戊二酸尿症个案,其中一对是兄妹;林圣凯说,哥哥10月大时,突然一次高烧,导致四肢僵硬,呼吸困难,经医院诊断证实罹患罕见戊二酸尿症,原来病童父母都是戊二酸尿症带原者。 他说,男婴父母的IVS10基因突变,导致GCDH酵素缺陷,使戊二酸代谢异常,有了大儿子的经验,母亲怀第二胎时,虽然经基因诊断,胎儿也遗传戊二酸尿症,不过父母坚持要把孩子生下,因此胎儿一出生,医师即以药物阻断体内NMDA受体,减少戊二酸囤积,并让婴儿食用特殊奶粉。 他表示,目前罹患戊二酸尿症者都来不及长大,婴幼儿时期还可服用特殊奶粉,若病童幸运存活下来,医届必须快想法子因应。

隐性遗传疾病
  林圣凯指出,戊二酸尿症属自体隐性遗传疾病,若第一胎胎儿罹患此症,第二胎罹患机率为20%,此症的胎儿,多半症状不明显,因蜘蛛膜腔空间变大,头围比同周期的胎儿大一点,而前脑及后脑又有萎缩现象。 通常胎儿时不易被筛检出来,都是在出生后一次高烧而爆发,罹患戊二酸尿症的病童,神经发育慢,常因代谢异常、呼吸困难而死亡,就算存活下来,智商也比同年龄的孩子差。 林圣凯强调,孕妇若超音波发现,胎儿有大头症、小脑或脑部萎缩,又查不出病因,最好立即接受戊二酸尿症筛检。 崴达健康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2 22:5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aoyeche 于 2010-8-22 23:02 编辑

戊二酸尿症Ⅰ型11例诊断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戊二酸尿症Ⅰ型(GA1)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11例GA1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1例中男7例,女4例;
诊断年龄8 d~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育落后、感染或惊厥发作后发育倒退、全身性惊厥发作、慢性腹泻或呕吐等.异常体征包括大头畸形、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实验室检查示血乳酸增高、血气分析提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所有患者尿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有机酸分析均提示戊二酸和3-羟基戊二酸排泄量明显超出正常范围.头颅MRI均提示有额颢叶脑萎缩或蛛网膜下腔著明以及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白质异常信号、颞叶蛛网膜囊肿以及硬膜下积液或积血.10例患者诊断后均给予限制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B_2、补充肉碱治疗,并进行随访.其中2例死亡,1例无症状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1例新生儿期发病患者,出院后家长未按医师指导用药,其余7例患儿规律用药,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大头畸形、智体力发育落后、感染或惊厥后发育倒退、惊厥发作、肌张力异常、头颅MRI的特征性改变等是戊二酸尿症Ⅰ型的主要临床特征;GC-MS法尿有机酸分析是早期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确诊后长期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3#
发表于 2010-8-23 09:16:10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二型和一型差别很大!
4#
匿名  发表于 2011-4-18 08:32:1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钟乐医生文章

戊二酸尿症I型
发表时间:2010-08-09 发表者:钟乐 (访问人次:486)
戊二酸尿症I型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白种人中发病率为1:50,000。如果未经治疗,75%的孩子会在婴幼儿期(一般6-12月)会因为发热或常规预防接种诱发急性脑病危象。脑病危象通常会损伤大脑易损区域,特别是纹状体,造成张力障碍。在半岁以前,限制蛋白质和赖氨酸,补充左旋肉碱,在疾病时补充能量和神经保护药物可能完全阻止或中断疾病的进展。但是,一些高危患者即使治疗,疾病也继续进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钟乐

治疗:

1.  尽可能避免在婴幼儿期对硬膜下囊肿和血肿进行神经外科干预。

2.  能量治疗:在生病或接种疫苗后必须进行能量治疗

2.1  在家治疗:每2小时补充一次麦芽糖精糊。如果治疗有效,第二天逐步引入配方奶。如果治疗无反应,尽快住院。

年龄(年)
麦芽糖精糊(%)
能量(千卡/100 mL)
每天总量

0-1
10
40
150ml/kg

1-2
15
60
120 ml/kg

2-6
20
80
1200-1500 ml

>6
无特殊预防和干预措施




2.2  住院治疗

2.2.1        停止摄入天然蛋白质(最长24小时)

2.2.2        静脉输液:10%葡萄糖,1800ml/m2;补充电解质;左旋肉碱100mg/kg。

2.2.3        尽早应用广谱抗生素和退热药

2.2.4        24小时后逐步恢复进食。如果24小时后不能恢复进食,开始静脉营养(含脂肪)

2.2.5        监测:血糖,血气,转氨酶,电解质,血乳酸,淀粉酶,血培养,凝血功能,串联质谱分析,尿酮体,尿有机酸。

3.  药物治疗

3.1   肉碱:小于6岁 左旋肉碱每天100mg/kg,一天三次;大于6岁 左旋肉碱每天50mg/kg,一天三次

3.2   6月以内可以补充维生素B2(50mg 一天2次),4周后停用。有代谢紊乱时再次应用。

3.3   神经系统用药:巴氯芬(每天1-2 mg/kg)或安定(每天0.1-1 mg/kg)可以减少不随意运动,改善运动功能。但是一些患者会因为肌张力降低限制应用。丙戊酸有可能加重代谢紊乱,不能应用。

4.  饮食治疗(每日量)


0-12月
1-6岁
6-14岁
成年

赖氨酸(mg/kg)
100-80
80-50
  
  

色氨酸(mg/kg)
20-17
17-13
  
  

蛋白质(配方奶g/kg)
1.0-0.8
0.8
  
  

总蛋白质(g/kg)
2.3-2.0
2.2-1.9
1.0-1.5
0.8-1.0

能量(千卡/kg)
120-100
100-90
60-70
40-50


注意:防止过度蛋白质限制导致色氨酸缺乏。如果有肌张力增高和出汗,患儿需要摄入更多热量和水。经皮胃造口常显著改善营养状况,甚至缓解肌张力障碍。

5.  随诊

年龄
生化监测
临床和发育监测
经颅B超或MRI

<1岁
每4周
每8周
每3月

>6岁
每3月
每6月
2岁时

>6岁
每6月
每6月
  

青春期和成年
每年
  
  


生化监测: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血常规,肝功能,铁,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尿有机酸

临床和发育监测:体重,一般情况,发育评估。

经颅B超或MRI:前囟未闭时,每年4次经颅B超监测囊肿。所有孩子在2岁时要检查MRI。
5#
匿名  发表于 2011-4-18 08:33:47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钟乐医生文章

戊二酸尿症II型
发表时间:2010-08-09 发表者:钟乐 (访问人次:330)
一、急性期处理(超过10岁的孩子)

1.       立即纠正低血糖,维持5mmol/L(10岁以下常需要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和婴幼儿 10~12mg/kg/min;3~10岁 8~10mg/kg/min;>10岁 5~8 mg/kg/min

2.       如果血糖超过6 mmol/L,输注胰岛素 0.2~0.3U/kg/hr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钟乐

3.       禁止输注脂肪

4.       左旋肉碱(一般静脉) 100~200 mg/kg/d

5.       一旦急性问题解决,逐步恢复持续肠道喂养

二、维持期治疗

1.       防止空腹:频繁进食(3餐+3次加餐,包括睡前进食)。半夜进食1.5~2g/kg生玉米淀粉。估计能耐受空腹的时间:0~4月 3~4小时;4~12月4~6小时;1~2岁6~8小时;超过2岁8~12小时。个体能耐受的话空腹时间可用耐受试验评估。8月后可以开始生玉米淀粉,1~1.5g/kg逐渐增加至2岁时的1.75~2g/kg。

2.       饮食: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脂肪20~25%(包括必需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65~75%,蛋白质8~10%。

3.       左旋肉碱:推荐剂量一般为75mg/kg/d,目前没有观察到有害作用。

4.       维生素B2:维生素B2反应型患者补充100~300mg/d,分三次给予。

5.       新药物:3-羟基丁酸

三、防止反复发作

任何代谢应激情况下(呕吐、腹泻、感染、手术等)保持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一开始有疾病表现时,口服20~25%葡萄糖液或生玉米淀粉(2岁以上),并且昼夜均衡的服用。已经在用管饲的患者建议全天肠内营养。厌食、胃肠不耐受或呕吐导致衰弱的患者需要立即入院输注葡萄糖。

年龄                    补充葡萄糖(mg/kg/min)           25%麦芽糖糊精剂量

2岁                     8                                                 0.8g/kg/2hr=12*3.2ml/d

2-6/8岁               6                                                 1.5g/kg/4hr=6*6ml/d

6/8岁                  5.5                                               2g/kg/6hr=4*8ml/kg/d




四、肌肉型

除了防治空腹外,还需要避免持续运动和寒冷暴露。频繁的休息和重复摄入碳水化合物(补充麦芽糖糊精或生玉米淀粉)可能有益。很多患者能找到方法自己应对症状。偶有报道肌酸和泼尼松有效。

五、 随访

重复评估空腹耐受;血糖;乳酸;酮体;血氨;血酰基肉碱;尿二羧酸;肝功能;肌酶;EFA/DHA;心功能
6#
匿名  发表于 2011-4-18 09:12:20
黄昱的博客

戊二酸尿症Ⅱ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Ⅱ) ,又称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 multiple acyl 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 MADD),病因为电子转运黄素蛋白(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 ETF) 或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 ETF2 dehydrogenase ,ETF2DH) 缺陷,导致多种脂肪酸、支链氨基酸等代谢障碍。重症患者常于新生儿期、婴幼儿期死亡,迟发型(轻症) 患者可于各个年龄起病,常以进行性脂肪沉积性肌肉病为主要表现,其中核黄素(维生素B2) 反应型患者预后良好,早期发现、合理治疗是挽救患者的关键。
临床表现:

    可分为新生儿型和迟发型两大类。

    新生儿型病情危重,常于出生后数日出现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常有汗脚样体臭,多于新生儿早期死亡。尿有机酸分析可见典型有机酸谱。

    迟发型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婴幼儿患者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病,在感染、饥饿、腹泻、药物等应激状态下出现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发作,部分患儿类似Reye 综合征样发作。

    年长儿、成人患者多为隐匿起病,常于感染、腹泻后出现疲劳、肌肉无力,以心肌、骨骼肌、肝脏受累为主。

    一般检查多无低血糖、酸中毒及高氨血症,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CK、LDH 常明显增高,部分患者伴随肝功能异常、高乳酸血症与肉碱缺乏症,肌肉病理分析以脂肪沉积为主要特点。



治疗:

    国外对本病的治疗已经很规范, 具体包括: 热量420 ~ 483 kJ / (kg·d), 蛋白1 ~ 1.25 g /(kg·d),左旋肉碱、肌酸、谷氨酰胺各100 mg /(kg·d), 维生素B2、α 脂酸各10 mg /( kg·d),辅酶Q10 8.4mg /(kg·d), αLNA 150 mg /(kg·d), 苯巴比妥4 ~6 mg /(kg·d),给予多种维生素, 如有发热, 可应用布洛芬10 ~ 15 mg/(kg·次), 每6 小时1 次,如有呕吐,可应用恩丹西酮0.15 mg / (kg·次),每8小时1 次。我国因本病目前诊断病例较少,现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限制蛋白饮食(尤其是赖氨酸及色氨酸), 补充左旋肉碱100 mg/(kg·d), 补充维生素B2 200 ~ 300 mg/d。经过对11 例病人的治疗及随访, 我们发现,即使确诊本病,上述药物的应用也需要一个逐渐加量的过程。在加药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患儿的耐受程度。在维生素B2的应用上, 推荐国外的10 mg /(kg·d) 的方法, 同时我们推荐逐渐增加药物用量, 并观察患儿耐受的情况。
7#
发表于 2011-4-19 11:29:35 | 只看该作者
据医生讲,一型是一种有机酸代谢异常病,二型是脂肪酸代谢异常病。二者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差别很大。
8#
发表于 2011-4-19 11:36:43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谁知道戊二酸血症二型除了基因检验、肌活检外,别的确诊的途径?
或者对戊二酸血症比较有研究的医生?最好从指标和临床症状就能够判断出来。谢谢!
9#
发表于 2011-4-19 14:57: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辛苦了,只是这些资料我也看过了,我希望看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
10#
匿名  发表于 2013-6-8 22:03:27
雨婷 发表于 2011-4-19 14:57
谢谢楼上,辛苦了,只是这些资料我也看过了,我希望看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

我科也发现一粒戊二酸血症1型的患儿,是刚开始做头颅MRI考虑可能,然后做了串联色谱法做的血筛、尿筛查,最后得出结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12-23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