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节选自卢尔慧的《因为我是妈妈》,欲阅读全部内容请购买原书。
【图书简介】 - 因为我是妈妈
早期的音乐训练,竟能使一个弱智儿童变得聪明起来;母亲的苦心教导,竟能使一个"脑瘫儿",最终成为一名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这奇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本书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养育病残孩子的十八年艰辛历程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信念,克服常人难以想像、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和生活磨难,通过自己长期潜心摸索出的调养、教育孩子的独特方法,使这个智弱体残的孩子从小学读到高中并上了大学。这奇迹不仅是早期开发幼儿教育的结果,更是神圣母爱的结晶。作者创造奇迹的动人故事及成功经验,相信会对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大有借鉴意义。
当灾难不幸降临在头上时,
与其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地熬日子,
不如挺起胸膛通过奋斗去改善、改变命运,
充满希望地活着。
_________卢尔慧
----------------------------------------------------------------------------------
四、音乐的智慧
趁冯聪吃完奶睡觉的工夫,我到小商店买了一个红色塑料吹气的孙悟空挂在冯聪的头顶上空。白天我抱着刚满月的冯聪总是指着头顶悬挂的孙悟空叫“猴哥”,冯聪不理我的逗引。春天明媚的阳光照射着窗户,他的小脸总扭向窗户,不理我的招呼。我索性就把他的头与脚的方向掉个个儿,冯聪的脸又缓慢地转向了窗户,无论我怎么来回掉小冯聪躺的位置,他的脸总爱面向窗户。有反应就成,我就把这种游戏固定下来了,天天玩,大约玩到冯聪两个月我们才停止。
“猴哥”就在冯聪的眼皮上头,每次我叫“猴哥”,“猴哥”都不理我,冯聪也不理我。我还是在冯聪喝奶和喝水前都喊“猴哥”,喊了大约两三天的工夫,我只要叫“猴哥”,冯聪就知道抬眼皮,看这个鲜艳的红“猴哥”。
姥姥来看这个多灾多难的外孙子时,我向她说:“冯聪会抬眼皮看‘猴哥’。”我妈不相信,那就表演一回――我叫“猴哥”的声音刚发出,小冯聪的眼皮就抬起来了。我妈说,既然他懂得话,你为什么不给他唱歌呢?最美的语言是音乐,你就天天唱给他听,你天天哭也是刺激他,为什么要把你的不快带给孩子呢?与其这样恶性循环,不如变成良性循环。妈妈的话与我的“论点”不谋而合,我就细细地制定了一天的活动计划。
清晨,冯聪刚睁开眼睛,我就用手拍三下,唱起歌来:“太阳光,晶晶亮,雄鸡唱三唱……”冯聪兴奋得手舞足蹈,我就乘兴接着唱。可我唱两三句以后,冯聪就把脸转向窗户上的阳光处,不再理我了。于是我赶忙停下来,又拍三下掌,重新唱:“太阳光,晶亮亮,雄鸡唱三唱……”冯聪又兴奋一阵。经过几次试唱,我发现冯聪的注意力就在我唱的第一句歌词上,也就是说,他的兴奋点就在唱那一句歌词的那么短的时间上。在这句歌词后边,我试着又拍了三下掌,冯聪又一阵手舞足蹈。然后,我就赶紧给他换尿布、洗脸。一切都弄妥当了,再叫我们的“猴哥”,训练冯聪抬眼皮看“猴哥”。过一会儿,冯聪目光又转向窗户,我再叫“猴哥”,训练三遍看“猴哥”后,就开始喂他喝早晨的第一遍奶。我手里拿着奶瓶,从来不一下子就把奶嘴放到他嘴里,每次我都把奶嘴放到与他嘴一般高的脸蛋上,让他有寻找奶嘴的动作,让他反复地寻找几次,这瓶奶才总算吃上了。吃完奶,冯聪睡着了,我也赶紧抓紧时间洗涮这一宿换下来的尿布和衣服。因为卫生间与住房有一段距离,我实在放心不下我可怜的聪聪,就时不时悄悄地走回住房,看看孩子醒了没有,怕我一时疏忽弄得孩子滚下床。有几次,我推开门,看见冯聪确实是睡醒了,可他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既不哭也不闹,脚也不蹬踹,我的心不由得一紧,“这是怎么啦?干吗这么老实?”
于是我轻轻地击掌三下,他没理我。也许我的力用小了点,没能引起他的兴奋,我又加了点力击掌,他最初蹬了两下腿,挥动了一两下手,就又停了。他的表情像是在倾听什么……悠扬的小提琴声音从我家隔壁传来,魏嫣茹姐姐在拉小提琴,冯聪被琴声迷住了,就连尿布湿了也不向我提抗议。既然他这么痴迷,我也不打扰,就静静地坐在聪聪的旁边,看他什么时候需要我。就这样一直到姐姐拉琴结束两三分钟后,小冯聪才乱蹬乱叫地哭闹起来,我这才抱起他来喂点水喝,才算了事。
从此,每当魏嫣茹姐姐拉琴时,只要冯聪没睡觉,我就像对待大孩子一样对他讲:“姐姐拉琴了,你该学习了。”说完之后就把他放到床中央,既不拍也不哄,放下以后就尽管做我的家务去了。这段时间是我最轻松的时候,无论有什么干扰,冯聪都不哭也不闹,就静静地听着姐姐拉琴,那专注的神态,好像他听懂了似的。每次大约听到十五分钟左右,他听累了,就会自己睡着。我想“孟母三迁”是有一定的道理。小冯聪从儿童医院抱出来,也是从出生二十二天开始,就一直在听魏姐姐拉琴。到他长到六七个月,魏姐姐就推着竹车,请这位小少爷到她们家直接观看拉琴。直至两岁多会走了,自己就摇摇摆摆地走到魏姐姐家,走到姐姐家的沙发旁边,拉出专门给他预备的小板凳,拉着姐姐的手,背靠着姐姐的腿歪着小脑袋听姐姐给他预备的磁带――张明敏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澎湖湾》。这盒磁带是现场录音,歌声、掌声都录了下来,张明敏唱完,小冯聪的掌声也和听众的掌声同起同落。冯聪最初的音乐启蒙教师应该是这位北京歌舞团的魏嫣茹姐姐。至今冯聪对小提琴都是如醉如痴地热爱,魏姐姐功不可没。
冯聪既然对小提琴的乐曲能听进去,我就应该对他加强音乐的训练,通过音乐刺激神经,强化他的反应。每天把他从床上抱起来时我都唱唱:“摇篮,那个摇篮,马背上的摇篮。”只要把他抱到我怀里了,我就停唱,我是怕他岁数小记不清楚那么多的音律,就是想让他懂得,只要是这个音律,妈妈就抱你。他吃奶时,我不光用奶嘴逗他,还加上“喵喔――喵喔小花猫,张开大嘴吃包包”,让他一边用嘴寻找触在他脸蛋上的奶嘴,一边让他耳朵听我唱出的讯号,让他听和动作一齐完成。
每天下午,冯聪睡醒午觉,精神足,这段时间是我们娘儿俩做操的时间。虽然医生一再断言他左手和左脚瘫痪已成定局,但我固执地认为,他的腿、手即使神经细胞死了,肌肉细胞和骨头细胞脂肪细胞也没死,他们都属于那种再生能力强的细胞,只要血脉通,营养足,它们都可以生长得很好。神经细胞和那受伤的脑细胞是否有希望恢复也很难说。再说他还是个脑子未发育全的孩子,就是正常孩子,像冯聪这样一个月多点,大脑也没全长成,只占成人脑子的70%,还有30%没长呢。这30%的脑细胞就是希望。冯聪左手左腿是瘫了,可肌肉还没萎缩,只要血脉通,加强锻炼,练得肌肉不萎缩就有希望。能练成什么样,我没把握,但只要对孩子有好处,我就做。
“1、2、3、4、5、6、7、8。”我按着数字顺序喊号,开始带冯聪做操,不像体育教师那样喊“二八呼”。因为医生断言,他将来“最好最好的情况是数学不及格”。我如果从小就给他灌输数字的概念,长时间潜移默化的教育也许他就记住了,试试看吧。为了让他加强数字概念,我用红笔写出大大的1―8贴在墙上。当我带冯聪做操时,先抱他看一遍,再让他躺在床中央,我们开始做操运动。刚开始,我拉冯聪的手做伸展运动,即拉冯聪的两只小手分别向左右伸展。最初他的小胳膊还和我较劲,不知和我配合。做过几次以后,当我再和他做伸展运动时,他不但不再较劲了,两只手还有意识地恢复原状,只不过右手能自动恢复原状,左手有稍稍抬高的意思,想恢复原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做完胳膊的运动,再做抬腿运动。刚开始抬他右腿,他整个身子都打挺,后来随着我的口号1、2、3、4不再较劲了,只要帮他抬起腿来,他就有自动往下落腿的意识。我不敢松手,怕他的腿自由落下时震坏了,就顺着他的劲,慢慢往下落。明显地觉察到右腿往下落时有压劲,左腿则没有,也没有抬的意识。反正死马当活马治吧,坚持就是胜利。做完操,我抱着还在兴奋的冯聪,指着墙上红色的1、2、3到8阿拉伯数字又一遍遍念给他听。
我从书上知道,数学家高斯小的时候家里的墙壁上贴的都是数学公式,在他4岁的时候,一次他爸爸在算账,爸爸刚把数字抄完还没算呢,高斯的结果已脱口而出。他爸爸很奇怪,问高斯什么时候学的,高斯指着墙告诉爸爸,从小天天看,这些公式早就熟悉了。环境教育是孩子吃饭睡觉与学习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记住了,记到一定程度,基础就打好了,孩子长大后,就会自我发挥了。冯聪现在的数学速算好,可能与这种早期教育密不可分。当初我只想借鉴高斯的早期家庭教育,根本没预料到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冯聪从小到现在,都上高中三年级了,只要有计算题,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像捡到大元宝那样兴奋不已地立即做起来。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从来没有因为计算马虎而出错误的。只有因为不理解题不会做,这种现象仅在化学、物理这两科出现。这可能是科学家讲的第一印象吧。
紧张、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失去阳光的屋子显得有点昏暗,这是我和冯聪练眼睛的时间。因为冯聪左半部脑瘫,左腿左手瘫了,左眼也斜了。眼睛斜,怎么校正也不像胳膊、腿那样能抻抻拽拽,只有用“趋光性”这个理论来实践。我买来一个大手电筒,在天黑以后不打开日光灯,我用手电筒发出的光柱在天花板上来回晃动,这晃动的光柱引起冯聪的注视后,我就缓慢地做直线运动。冯聪的目光追逐着光柱的投影点,眼睛慢慢随着移动。光柱仅仅移动了半米左右,小冯聪的耐性就没了,他的眼睛又转向了别处。我不灰心,因为他来到人世间才刚刚一个多月啊。我就再用晃动的光圈来吸引冯聪的目光,等他的目光注意到我晃动的光圈了,我再做直线运动。反反复复的训练,冯聪的注意力逐渐加强,他的目光能追随手电筒的光柱距离逐渐增大,从0?5米到1米,最后到1?5米。因手电筒引导冯聪目光与冯聪的斜眼方向相反,不知是我的错觉还是虚荣心在作怪,我总觉得冯聪的眼神逐渐有了生气,不再那么呆愣愣地瞪着。只要对孩子有好处,我们就坚持。我天天晚上带孩子做这种“练眼神”活动,一直到冯聪6岁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才停止。
只有冯聪睡觉和听姐姐拉琴时我的手才闲下来。只要抱起他,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拉他蜷曲的左手指,按摩他的左腿、左脚。虽然正常孩子像他这么大,手指也基本团着,可人家是没病团着小手。我知道我孩子左手、左胳膊、左腿反应弱,就不能再等待了。从外观看,他的手现在和正常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若等发现不一样时可就晚了。必须争取时间,要争取和正常孩子发育一样,该伸胳膊阶段伸胳膊,该伸手抓东西时能抓东西。从一点一滴的技能开始训练,差什么,补什么,不护短,不偷懒,早晚会赶上大家的。这是我的最初想法,我就一直带着孩子按着这个想法做。我也没想到这是成功之路的开始。
我从《北京晚报》上看到,孩子越早练趴着越好,可以增加肺活量,扩大视野有利于身体和智力的开发,所以在每天做完操和听完音乐的时候就帮他练一会儿趴。当我转动着搬弄他的身子,让他翻身时,嘴也没停,唱着《草原之夜》:“来……来……来……”等帮他趴好,我再一看,他根本向后仰不起脑袋,整个脸侧着,躺在床上。因呼吸难受,孩子用哭声向我抗议。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一天又一天地翻,孩子不像最初那么刚一趴下就叫唤了,虽然他的脑袋还不能向后昂起,可他趴时的呼吸不像最初那么急促了,人也不显得那么焦躁不安、又吭吃又叫唤的了。
天渐渐热了,我让老冯中午在家看会儿孩子,我到西单商场给孩子买点布料做夏装。孩子本来就傻,穿得再邋遢点就更不招人待见了。我自己动手做,又省钱又合身,岂不是更好吗?临出门前,我往奶瓶灌奶,又往水瓶灌水,还对好橘汁。又把暖壶和搪瓷缸子都从厨房搬到卧室,放在写字台的中央,怕老冯粗心找不到东西委屈了孩子。我还千叮咛万嘱咐,什么时间该喂奶,什么时间该喂水。老冯光听不言语,我以为他心不在焉,就用笔把注意事项写出来――冯聪睡醒后注意事项:
一、轻轻拍三下,打招呼“冯聪睡醒了?”
二、检查是否尿湿了,换尿布。
三、做操,做操前让他看看数字1―8,唱“太阳光,晶亮亮,雄鸡唱三唱”,拍三下,做操时,带他数1―8。
做操内容:扩胸,双手伸展,双手向下;双腿运动,提双腿同往上抬,一个一个抬,逗弄十个脚趾头。
四、练趴着。轻轻地搬弄,帮他双手在前趴着,别窝了手、闪了腰,尤其颈部注意保护。
五、喝水,检查凉没凉。如果水凉了,就把暖壶水倒入搪瓷缸子体积的1/2,再把水瓶放到搪瓷缸子里稍热一会儿即可。
六、临喂水前,必须把水瓶的水倒在你(老冯)的小臂弯处,这样做是试试水温是否合适。千万别用手心试冷暖,因为手经常接触冷热,不如小臂弯处敏感。
我把注意事项写得详详细细,惟恐老冯看孩子马虎,委屈了我儿子。老人们古话不是说“宁要讨饭的妈,不要当县官的爹”吗?这都是一代又一代老人们的经验总结,不可忽视。面对我的反复叮嘱,老冯信誓旦旦地保证按我写的“注意事项”去做,决不走样。可我还是揣着一颗“不放心”急匆匆地到西单商场。我没闲心逛,直奔卖棉布的柜台买了五尺浅花布,又给孩子买了双袜子就慌里慌张地往家赶。刚一进院,远远地看见老冯用左小臂托着孩子的屁股,右手拦着冯聪的腰,冯聪脸朝外,以坐姿出现在我眼前,泪水和鼻涕还没擦干,一看就是刚刚大哭一场的。我心疼坏了。因为我刚从外面回来,手还没消毒呢,不敢抱孩子,就一边叫着“冯聪”,一边严厉地“审讯”老冯:为什么招孩子哭?老冯一再申辩,没“虐待”孩子,完全是照我写的注意事项办的――小冯聪刚做操时也没哭,就是在最后练翻身时,大哭不止。他赶紧喂水,儿子也不买账,哭得眼泪一堆一堆往下掉。没办法,他只好抱到院子里透透风。
我恶狠狠地打断他的话: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大哭的!我洗好了手,就从老冯怀里接过孩子,仔细检查他的胳膊、腿,惟恐因老冯帮孩子练趴、翻身时手重,给他扭了筋。我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怎么动小冯聪的胳膊腿,他都不哭。于是我又试着让他练趴。随着我“来……来……”的歌声,小冯聪顺利地完成了趴的动作,然后稳稳地趴在那里侧着脸,好像一切都没问题了。老冯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脑袋:“噢,我没唱来来来……是你没写。”老冯赶紧推脱责任。看来音乐发生了效果。我听了这话,并没有十分惊喜,小狗小猫都知道对声音的反应,这只不过是一种对声音本能的反射,不是智力的表现。总算这些天我没白唱,有效果就坚持下去吧,这实在是在无奈处境之中的我,惟一选择的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