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脑瘫这个部落里,有一种现象挺让人深思的:当知道孩子得病之后,一些父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其中的一方(也许是在另一方的支持下)会做出一种毅然决然的举动,辞去工作,专心致致地带着孩子四处寻医问药,或者在家里没日没夜地为孩子查资料,寻方法,做康复。在部落里有许多这种“佳话”,大多是说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一个母亲(大多数时候都是母亲,父亲都忙着挣钱去啦?)让一个程度很重的脑瘫孩子成功地康复或走上了独立生活之路,引起了多少人赞叹,“伟大”。
诚然,这种母爱是伟大和无私的,我也衷心敬仰,只是,在这种无私付出的背后,还有一些其它的现象值得商榷。
一、这种“殉道者”式付出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在和一些这类朋友的交流中,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其实是“我对不起孩子”。正是这种负罪心理,这种对孩子这一弱小生命的负罪感,推动着一个人,一个当爹为妈的人,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一切。某些极端一点做法中,父母会极为严苛地“虐待”自己,恨不能把花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分钱都省下来,甚至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用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来折磨自己。这里,除了由于脑瘫的康复需要大量金钱的原因之外,恐怕在很多人心目中,还有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放逐的心理。似乎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孩子。这样做的同时,也许还有一点“行为神圣、母(父)爱伟大”的自我感觉。
二、这种“殉道者”式的付出真的很有必要吗?脑瘫因其“世界顽症”的恶名,并且因其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严重程度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即使是脑瘫康复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的美、日等国,康复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了,仍然有许多患者不得不终生依靠别人或辅具生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想要用一片诚心感动上帝,打动玉皇,能吗?对于重症的脑瘫孩子来说,康复将是伴其一生的工程。需要靠金钱、时间、方法和毅力,一些家长辞去了工作,一切以孩子为重心。我个人觉得至少有两个不利,一是失去了部分经济来源,费用的压力更多地加在了另一名家庭成员身上,家庭容易产生危机。二是失去了部分自我,把自己带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这个圈子,进来容易,出去很难的。
三、这种“殉道者”式的付出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回报吗?请不要说:“我的付出不需要回报。”不对的,我们需要。我们需要孩子早日康复,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需要,最大的回报。如果孩子的病变程度较轻,你还可以预期回报。可是,如果......,10年,20年以后呢,这种“殉道者”式的付出,改变的不仅仅是你的一生,改变的还有家庭,还有你的孩子。试问,届时你拿什么为孩子创造未来?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一、回归“平常心”。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家庭状况、康复条件来行事,不要轻易地相信“伟大”的举动一定会换来好的收获。调整好自己和家人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完完全全当做一个病人,我曾经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提到,“我们的孩子不是纯粹的病人,他们只是一种生存状态,正如你不能将盲人和失聪者当做病人来看待一样。”很多时候,承认现实,接受现实,心就会如大海一样宽广起来。
二、调整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世界上的许多事,没有那么绝对绝望的,石缝中的草籽也会发芽,对于我们这种背负着极大包袱的人而言,如何在工作、生活、康复的夹缝中探出一条道来,是每个人都应该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在保证孩子康复时间的基础上,先搞清楚自己还能干什么?毕竟孩子也不是一天24小时都在做康复锻炼,总还有些零散或相对大块的时间可以利用。会写的粜文,会技术的做电脑logo,有智慧的做“威客”,有手艺的做织补。一则可以贴补点家用,二则不会让自己产生“自己还能做什么?”的念头。另外,如果能够请人帮着带孩子,自己在上班之余也能有时间加强孩子康复的话,更不用一门心思地去“殉道”啦。
三、不要用同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人。一些做出此类壮举的家长,在另外一些有诸多考虑的家长面前,不知不觉中会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有时更会横加指责。曾见过一位孩子刚1岁的家长,在指责一位已经奋战了9年的家长,我就想说一句话:“你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短时间的付出,短时间的经历,还不足以成为你们指责“前辈”的资本。
在此,谨祝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健康开心度过每一天。 换个角度思考,心境就会不一样 总有路可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