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肢残是我自己创造的一个名词,意思是脑瘫孩子中的一类,他们的特点是由于脑部损伤造成了肢体的行为异常,但是没有对智力造成太大的影响。
我的宝宝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早产造成的脑瘫。现在5岁半。最大的问题就是左侧肢体大的动作问题,穿着矫正鞋可以站立,行走。上肢基本正常,一些精细动作不太好(不爱写字,虽然能写)。认知还不错了,文科方面比较好(就是看书,认字,能够自己独立看这个年龄孩子的书籍,英语学的也不错,现在喜欢唱歌,作跳舞的动作,喜欢音乐),理科就比较稀松了(首先不喜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基本的加减还可以了)。情商方面(就是社会功能方面吧)我感觉比较弱,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太单一,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原因,身边就这么几个人。
随着宝宝渐渐长大,我不得不想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教育问题。
首先说宝宝的问题,他渐渐可以走了,渐渐长大了,需要接触更多的人,接触更广阔的世界,需要认识社会。那么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场所。但是学校这个普通人顺理成章的必经之路,却离我的宝宝很远。
生活的基本自理是上任何学校(包括特殊学校)的前提条件。
脑瘫肢残类的孩子恰恰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具备上学的条件,但是智力水平发育已具备了上学的条件,情商发育急需通过上学来弥补的这样一类孩子。
我听说过的这类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家里通过训练,具备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后,到普通小学就读,但是对于这类孩子来说,每增加一项技能,都意味着时间,一般上学的年龄都要到8岁左右;
二、需要一个成年人伴读,在学校中帮助他进行一些他作不了的动作;
三、归类到一些特殊学校(比如智残的学校或自闭症班)中进行学习;
四、在家里,父母进行教育;
这些方法都有各有利弊,但是我觉得都忽视了孩子做为一个人的一个特点,归属感。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有道理的。有些时候,我在大街上,看到聋哑人在一起交流的时候,被他们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所感染,能够深深感觉到他们通过交流是快乐的,我能感觉出来,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自己生理上的残缺。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的人,在他们的世界中,他们是正常的。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就是,需要让我的宝宝找到他的这类朋友,让他有归属感,在同这类朋友的交往中,他可以忘掉自己身体上的问题,或者说与朋友们共同面对同样的问题,他的自信心会建立起来。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如我宝宝类似的孩子,是不是有我类似想法的家长。我希望和你们交流一下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