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为什么是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13 17:3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会因你的鼻毛而感恩吗?”也许这对很多人来说根本就是一个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包括我。你会因为鼻毛能阻挡寒冷干燥的空气长驱直入而感恩吗?你会因为味蕾能品尝到食物的味道而感恩吗?你会因为口腔和喉咙长了层黏膜能顺利吞咽食物而感恩吗?

这些问题好奇怪哦。是的,当这些问题“不成问题”时,我们从来都意识不到它们还算是个问题,因为一切都理所当然。

可是,如果以上那些,都从人的基本权利被剥夺成一种特权甚至是一种奢侈,那么,人就会懂得它们的珍贵并且感恩了。

这几天看杨牧谷博士的书《再生情缘》,我看得很慢很慢,因为需要边读边思考,从他一个字一个字的叙述中,体会他的经历、感受和思想。

第一次听说杨牧谷,是前一阵收听李健安博士的神学课程时,他提到当代华人牧者中,他喜欢杨牧谷的书,认为杨的神学书籍写得非常好。然后我在一次网上购书时,无意中看到杨牧谷的五本书,就买了下来。

看的第一本就是《再生情缘》,书的扉页是作者介绍,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云云,再往后看序,才知道此书是作者罹患鼻咽癌时,在几个月痛苦的放疗化疗过程中,坚持用文字记下的治病体验和人生感悟以及信仰反思。

我有点吃惊,再往回翻作者介绍,才知道他那次的鼻咽癌治好了,但十年后(57岁时)死于一场突发口腔炎症引发的身体所有器官的衰竭。

说实话,读一个“死人”的书是很奇怪的感觉,虽然我经常读“死人”的书,比如林语堂那些上世纪的前辈。但不同的是,杨牧谷写《再生情缘》时,还健在,虽然是与癌症做着顽强的搏斗,起码“结局是好的”,他赢了。但令人难过的是,他只赢了十年,后来还是因疾病而逝。57岁,我想,对一般人来说,还算是年轻。

我没有得过癌症,无法体会“癌症病人很疼痛”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人都是有限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真的不知道是何种程度的痛,不管这痛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

杨牧谷本身就是一个有着简洁流畅文笔的作家,他很真实朴素地记录自己放疗化疗过程中被折磨得“没有人形”的惨状,脱发、面色青黑、形容枯槁都还只是无关紧要的外在形象问题,而内在的痛苦却是难以忍受,比如鼻毛脱掉了,又干又冷的空气完全没经过鼻毛的温暖和湿润过程、直接传到气管、很容易引起咳嗽,让他觉得每次吸气都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比如口腔黏膜烧掉了,吃饭就不再是享受、而是刑罚。比如味蕾失去了,吃所有的美食都如同嚼塑料,下咽更是痛苦。

我细细看他的描述,努力想象那种痛苦,然后,就被一种巨大的感恩充满——原来,我能自由呼吸、能正常吃饭,是上帝给我多么大的恩典!

不是吗?我们因为活得“太健康”,就把健康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如果不是那些失去健康的人给了提醒,我们很难想到这些“理所当然”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恩典。健康带给生活的便利和美好,通常让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这些“理所当然”都不是我们付出很大代价得到的。

这本书,看到一半了。话说,如果它只是单纯记录与鼻咽癌抗争的经验手册,那么它的价值最多是在鼻咽癌病友中间的流传。如果它只是一本顽强患者写就的励志书籍,也不过就是另一版本的《滚蛋吧,癌症君》,激发更多身处绝境之人的求生欲望和不屈意志。杨牧谷的书,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他在生死徘徊和苦痛之中,引发的一系列对生命、对信仰的思考,这些思考很细致很广泛。

比如,他和许多遭受患难的人一样,在患病之初,会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我?”从人的眼光来看,杨牧谷可以称为一个“好人”,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和“犯罪记录”。在事业上,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服侍上帝;在生活上,他是忠诚温柔的好丈夫、慈祥体贴的好父亲、有爱心有耐心的好牧人好朋友。这样一个好人得癌症,避开了华人的传统观念“恶有恶报”。但是,“没有作恶”只是排除了得癌症的属灵原因,而“上辈子造孽”又不能让人心服口服。那么——“为什么是我”?

杨牧谷思考过后看到亮光——“没有为什么。只因为你是人,就要分担人之所以为人的福与祸、甜与苦,这不是很公平吗?”他接着又有一些有趣的思考,比如人问“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时,往往都是在遭遇痛苦患难之时,如果人在彩票中奖、儿女考上名牌大学时,一般不会纠结于“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

杨牧谷还说:“信仰不是用来解释人生,而是用来承载人生的。信仰的承载力是我们能接纳生命而不需逃避的原因。”

他进一步思考,一个健康却无所事事的人,他拥有健康的目的就是“继续健康地混日子”。而一个失去健康的人虽然痛苦,像一个被缴械的人,但有一个更广阔的存活与期盼的空间。比如对神:疾病叫人倚靠神,从而能与神有更亲密的交通,这是健康的人常忽略的。比如对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同处患难之人的痛苦,彼此担待。比如对己:疾病使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个重估,能使他更加珍惜时光,预备自己等待主的到来。

杨牧谷的这本《再生情缘》,从疾病入手,对人生对信仰有很多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不只对同样遭受苦难的人是很好的扶持,对那些从未经历过苦难的人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提醒与激励,可以踩着前人的肩膀,生命和眼光上到一个更高的格局,能够顺着智者的指点,看到很多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东西,比如真理、比如智慧。

我为此而感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发表于 2018-1-17 16:57:48 | 只看该作者
小三妈:真棒!幸福和苦难其实都是生命的体验。没有好坏,都是来成长的。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22:52:2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一片云 发表于 2018-1-17 16:57
小三妈:真棒!幸福和苦难其实都是生命的体验。没有好坏,都是来成长的。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亲爱的,谢谢你,是的,所有的经历都是用来成长的。
4#
发表于 2018-3-6 16:56:02 | 只看该作者
真好,每次看你的文章,心里总有一股气在往上涌,觉得未来也不是那么可怕。
小三妈妈你真是个很特别的人
5#
 楼主| 发表于 2018-4-3 14:47:51 | 只看该作者
辰宝妈妈 发表于 2018-3-6 16:56
真好,每次看你的文章,心里总有一股气在往上涌,觉得未来也不是那么可怕。
小三妈妈你真是个很特别的人

恭喜你,任督二脉打通了!呵呵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12-22 10:4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