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守恒定律
我坐在那,看着值日生抡着胳膊呼呼地擦黑板,然后把板擦在黑板槽那猛劲敲打,一团团粉笔灰在我面前升腾弥漫。值日生把板擦扔在讲桌上,啪啪拍了拍衣服,回到座位。我叹了口气,准备亲自出马。走上讲台,从讲桌底下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湿抹布,我在黑板前掂起脚尖,从上往下一溜溜地擦,在黑板底脚处给抹布优雅地转个弯,接着一溜溜地擦,黑板有些湿漉漉,我看了看表,上课时间快到了,赶紧拿本书在黑板前使劲扇风,我扭头给一个同学递去眼神,她跑上讲台,与我一起扇风。黑板上的水渐渐变干,随着风的流动,一块块水印慢慢缩小,就象一盆水里落入一滴墨汁,墨迹从一个点向四周浅浅消散,只是过程回放。
上课铃响,他准时走进教室,带着他招牌式微笑上扬的嘴角,休闲西装配浅色长裤,永远的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他打着招呼“morning”,目光扫向干净的黑板,缓缓点头称赞“ How clean,I’m very happy.”,看着他的微笑,我的心感到快乐舒适。
女生们问我:“雁儿,你是不是特别崇拜王老师?天天给他擦黑板。”我问:“你们不崇拜他吗?”她们回答:“崇拜。”我说:“崇拜放在心里只是一种情感,为他做点事才会让这份情感变得有意义。”
王老师叫王彦彬,是几年前我在北京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学英语时的院长及精读老师,他是我见过最完美的男人,学识渊博又极为谦虚,典型的“沉甸甸的谷穗弯下了腰。”他对学生教育有方,对员工亲切有礼,对夫人专一深情,对生活热爱赤诚,总之,他是全校女生的偶像。
王老师是我的偶像,我每天偷偷地给他擦黑板,想让他进教室时感到干净愉悦;我认真学习天天向上,想让他获得教育者的成就;我期末考试精读成绩第一名,我让王老师——知道了我。
来年学院人事变动,他的院长一职动摇不定,我知道名利对于他是一根鸡毛,但就这样卷起包袱回加拿大也实在说不过去,再说,学生们也舍不得他。我去他家看望他和师母,我没有办法帮他,就想着给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写封信,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分析王老师对于实用英语学院多么重要,字字真诚、句句有力,很快老俞回了信,说“要认真考虑我的建议。”另外一批新东方老师联合签名要求留下王院长。最后——王老师留下了。我知道自己的那封信其实没起什么作用,但是,这一次,我让王老师——记住了我!
后来,随着时间的增长交流的增多,我与老师和师母的感情越来越好,他们两口子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学问,我想报答,却不知如何下手,但我总想着:“友情放在心里只是一种情感,为他做点事才会让这份情感变得有意义。”
学了两年的实用英语,我又参加了新东方的少儿英语师资培训,很巧,王老师教我们“教育心理学”课程。也是那时候,王老师又遇到人生重大考验,一些嫉贤妒能的小人不断在背后给他穿小鞋,我和他是好朋友,我了解他在讲台上自信授课背后的凄凉。有次去他家做客,知道他和师母已经萌生去意,我很难过,真想为他做点什么。
我做了张大大的美丽的卡片,我在卡片背面用美丽的隶书书法写了首美丽的小诗,我请画画好的同学在卡片正面画副美丽的图画,我请全班同学在卡片上签名并贴上各人美丽的大头贴。我是班长,我安排文艺委员给全班排练一首教师赞歌《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我安排学习委员在王老师走进教室那一刻,走上前双手送上卡片,然后全班站立歌声响起,我希望在他回国前,心中带着感动而非遗憾。
一切都按计划完美的实施,王老师走进教室后被一连串惊喜弄得不知所措,美丽深情的合唱响彻教室,顺着门缝和窗缝飘向远方。忽然,王老师哭了,这个平时永远微笑的男人流下了泪,他摘下眼镜,低头用手背擦着眼睛,一下子,全班哭作一团。那节课,王老师说是他教书30年最开心最感动的一节课;我们班,王老师说是在新东方教过的最好的班。
后来同寝女生问我:“雁儿,为什么你不亲自把卡片交给王老师,为什么不告诉他这一切都是你安排的?这样他不就更喜欢你了吗?”我说:“我只是想为他做点事,只要他开心感动,足够了。”我心里又想:“就象以前我偷偷给他擦黑板一样,让他认为是全班同学如此尊敬爱戴他,有什么不好呢?”
后来,他回国了,我在新东方当老师了,我生孩子了,我的孩子得病了。王老师和师母多次打来越洋电话安慰我开导我,还打电话给我母亲,拜托她“好好照顾雁儿,这个他教书30年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他还说,会每天替我和孩子向上帝祈祷。在最早孩子得病那段灰色日子里,我得到了地球那端照来的金色阳光,我的世界慢慢远离黑暗。
写到这,我又哭了,回忆往事总能让人感慨万千。我想:王老师是我最崇拜敬重的老师,我把这份情感通过“为他做一点点事”表达出来,得到的是“他为我做了许多事。”这些,也许就是爱的能量守恒定律吧。
能量不灭,只是转移。
(备注)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25/n224436787.shtml
王彦彬:原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院长,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美国心理咨询学会会员,加拿大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一直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多所大学从事英语、文化与交际、教育心理学及文化与创造力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并一直为许多大学、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培训及讲学,先后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论著,主要研究英语学习方法。197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外语系,同年留校任教;1986年赴澳大利亚拉特罗伯大学留学,于1989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