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与希望社区
标题:
活出自我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8 21:58
标题:
活出自我
读武志红老师《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有感!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8 22:0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8 22:41 编辑
读书笔记2019.7.28日晚
序言要点整理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越早知道这一点越有幸。以此为人生起点,尊重并相信自己的感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基础,相当于人生起跑线,能否做自我归因与自我觉知又是一个关键。
当我们面对挫折,有的人为了维护自恋,会做外部归因--是别人或环境让我不成功,有的人做自我归因--是不是我自己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失败。
归因方式不同,人生就会不同。做自我归因的人,看似难受,但他的自我会因此"松动",而有了被"淬炼"的可能。
活出自己是一件美事,成为自己是一条长路。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8 22:2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8 22:24 编辑
那一天将会到来
带着喜悦,你问候自己
到达你自己的门口,看着你自己的镜子
你们彼此向着对方微笑,说,请坐,请吃吧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
他,就是你自己
给他美酒、食物
将你的心再度交还给他
给这个爱了你一生的陌生人
以前,你忽略了这个陌生人,为了其他人。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08:1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11:39 编辑
2019.7.29笔记
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个人常说的话可能会成为他自己的生命预言。因为人是自恋的,会爱上自己的说法,倾向证明"我说的"是对的,于是将事情朝这个方向去推动。
我们的外在人生,就是命运,常常是我们内在意识花了很多年去这样推动的结果。
注意自己常常说的话吧。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08:3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08:42 编辑
潜意识就是命运
我们的外在命运和内在想象是互为镜子的,他们是可以通过对方互相看见的。
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做选择。
内在想象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荣格
意识层面因为能看见,我们会说是"我"的选择,潜意识层面因不能看到,我们容易认为不是"我"的选择,而是命运一般的外在力量推动的结果。
我们需要努力扩大觉知范围,当我们能觉知到潜意识部分时,潜意识就变成意识层面的东西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08:4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08:55 编辑
我们要从满满的自恋开始,而后走出自恋,发现我和你都是好的,去拥抱幸福和快乐。
消积的自我实现预言,消积的意识和潜意识,的确会变成外部现实,那么我们怎么营造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呢?
改变,从体验开始。
有道理很容易,被真的触动非常难。所以常常会有人说你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被触动意味着理性的知识和你自身的体验结合了,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所以我参加的很多工作坊都是理论+体验的模式,确实在某些部分是会被触动到。
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参见P8。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08:5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09:14 编辑
太容易说的"是"与被弄丢的"不"
我们太容易说"是"。
"不"真的是最美的内在语言了,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在儿童敏感期里孩子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说"不",但后来的成长中,很多孩子把"不"弄丢了。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太希望孩子听话了,孩子变得容易说"是",逐渐忘记内心多想自己说了算。
当我们太容易说"是",而不能说"不"的时候,我们在关系中会表现得貌似友善,但态度上实则是消积、被动、封闭的,甚至是"沉睡"的。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20:2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20:27 编辑
权威期待的力量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说:"你是好的。"越是重要的人告诉你:"你是好的",影响力越大,特别是我们的自我比较弱小时。
如果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镜子里,有一面对人有巨大影响力,这面镜子叫"权威"。
不可避免的,最初养育我们的人(像父母)是重要权威。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成了我们最初的命运。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20:28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20:33 编辑
罗塔尔森效应
我们那些致命的自我预言,常常首先来自他人对我们的预言。
罗塔尔森-"权威性谎言"。
这让我想起近期看的《银河补习班》,电影里的爸爸对他儿子的影响,我觉得可以说是达到了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20:3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20:41 编辑
怎么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
首先是积极期待,而比积极期待更好的层次是满满的喜欢。
生命最初,遇到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反思:我们是否在意识上认为给了孩子正面期待,但潜意识却给孩子传递了负面期待。比如希望孩子乐观的父亲却总是关注到孩子的悲观时刻。
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一些积极期待,而不是陷入自恋里。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20:4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21:15 编辑
一生努力,只为遇见你
权威人物对你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期待一致,这是最好的。不一致时,你就会难办。
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容颜。所以,当能获得赞美时,我们就是从镜子里照见了自己是好的;当获得批评时,我们就是从镜子里照见了自己是坏的。
"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与接纳你,而不给你设置任何条件。
生命最重要的命题是,"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你",而一旦"我"与"你"全然联结,我们可以彼此证明。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29 21:1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29 21:23 编辑
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积极期待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这里的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有压力。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这里的权威是纯粹的信任你,是"知己"般的感觉。有巨大力量源泉,无压力。
给孩子提供"抱持"。孩子发展好时,认可他;孩子受挫时,支持他。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0 15:5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0 16:17 编辑
7.30
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就是"自恋"。
我们常常追求的不是成就,而是"我"的成就,即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的对立面是自我挫败感。遇到挫折时,我们会产生"这是‘我’的失败",这种自我挫败感会影响我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团队中,追求自我成就感的人,会试图把他的自我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
我们需要放下头脑的评判,让注意力高度专注在事情上,信任身体的自然反应。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0 15:58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0 16:48 编辑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自我有二个。
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如果定义"我=头脑",头脑就成了主人,它就会评判。当头脑做二元对立的评判,并指导身体,身体会变紧张,我们体内能量流动会被切断,进而影响潜能发挥。
我们要从"思维我"和"自恋"编织的对错游戏中解脱出来。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0 19:2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0 19:38 编辑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竞争性,是重要人性之一。
竞争有巨大的价值,在激烈竞争的淬炼中,我们的人性被展开,被看见,去完善,因此人性会变得更完整,我们才有机会发现自己是谁。
在两个孩子产生竞争时,父母处于裁判角色,会决定这个竞争关系走向。一个好裁判会让竞争良性发展,一个差裁判会让竞争恶性发展。
父母不要太过于使用裁判角色,因为我们的自恋性竞争的力量和热情已足够。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0 19:3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0 19:43 编辑
界限意识
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
我们自己有界限意识,也尊重别人的地盘,两者结合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界限意识分: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心理界限。
当你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拒绝时,你就有了一定的界限意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0 19:4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0 19:48 编辑
共生关系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
共生,即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们的事。
六个月前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以后的共生是病态共生。
共生关系中的心理矛盾:付出与剥削,控制与顺从。
孩子小时候说话,有一个阶段开始说"不",这是孩子在树立界限。
我们父母也要给孩子树立界限,让他明白:世界不是完全按你想法运转,中间是有界限的。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0 19:4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 13:03 编辑
六招划出"界限"
1.不含敌意的坚决。
2.从小事开始。
3.尊重事实,驳回情绪。第一要厘清事实,第二要表达情绪。如果情绪是好的可以接过来,如果情绪是"垃圾"时,必须驳回去。
4.直击命门。"你比我说得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还是我的事情,还得我说了算。"
5.让对方疼。身体疼或者心理疼,攻击和恨都是树立界限。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大家在交际过程中,都在不断对对方进行试探。当你不用墙来设置界限时,对方就会越界。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0 19:58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0 20:05 编辑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是童年时对自己一生的规划。它有时是意识层面的,我们能记得,更多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并不能明确意识到。
生命是非常奇妙的,它最奇妙的一个地方是,人性看似晦暗不明,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探索内心戏的剧本小练习参见P39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13:4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13:55 编辑
重复体验,是为了疗愈
我们这一生,就是不断的在轮回。
弗洛伊德提出的"强迫性重复",比如孩子会不断重复扔玩具捡玩具的过程。此刻,孩子把玩具当成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这个玩具再得到,其实是不断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会离开的创伤。
不必对"创伤"太敏感,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强迫性重复,配上觉知,就有了轮回的价值。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13:5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13:56 编辑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
......
这就是命运!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13:5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14:03 编辑
如何读懂生命的隐喻
读懂生命的隐喻,可以运用佛法中的"四念住",作者把它心理学化,变成身体感受,情绪,情感和思维。
读懂生命的隐喻五个要点:
1."具体化"回顾。
2.探究感受。
3.不带评判的去觉知。
4.慢慢来。像剥洋葱一样。
5.找专业人士陪伴。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14:0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20:25 编辑
第二章 自我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1.自我的稳定性。分数越高,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结实;反之越脆弱,易瓦解。
2.自我的灵活度。分数越高,一个人就越容易及时调整;反之越固守自我。
3.自我的疆界。即一个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4.自我的力量。即一个人的力量程度,是"汹涌澎湃",还是"涓涓细流"。
5.自我的组织力。即一个人能否不断完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下能否及时调整,当自我被打碎,能否得以疗愈。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20:2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20:31 编辑
自我的稳定性和灵活度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个容器,自我稳定性就是指容器的外壳是否结实。
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老师做学生的容器,容纳对方的情绪、活力。
自我灵活度像是一个人自我的感性程度。如果足够感性,他的自我就像是流动的,灵活的,可以敏感的感知外部世界,及时做出调整。
这两个概念像是对立的。自我稳定性讲在关系中,一个人如何能守住自我不崩塌;自我灵活度则是在关系中,如何能敏感地感知对方并调整自我。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20:3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20:56 编辑
。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20:3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4 12:48 编辑
大五人格理论
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人格发展过程五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器。
大五的特质是:
1.外倾性,即外向和内向。
2.神经质,即情绪稳定性。
3.开放性,是富于想象和变化,还是务实与墨守成规。
4.宜人性,是热心信任,还是无情、多疑。
5.尽责性,是有序、谨慎、细心、自律,还是无序、粗心大意与意志薄弱。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20:3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20:48 编辑
自我的力量和疆界
自我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人格中蕴含的力量。是人格中"我"本来就具备的力量。这好像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在用人识人上需要好好考量这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自我力量比较弱,很难指望他迸发洪荒之力。
自我的疆界,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可以伸展开的空间。是一个人对"你",即外界的感知与态度。 如果一个人将外界感知为有敌意,就会缩小自己的疆界。自我疆界是一个容易改变的因素,可以不断尝试新环境,和新环境中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你头脑和潜意识中想象的敌意关系就被改变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7-31 20:4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7-31 20:52 编辑
自我的组织力
指自我重组能力,即当一个人的自我在"高压"下感觉要散架时,或被击溃而瓦解时,能否重新组织起来。它的近义词是"自我疗愈力"。
在"高压"下,你是维护自恋还是看到并尊重事实本身。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5 11:0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5 14:59 编辑
自我理论
一个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本能,野性。超我,就是道德,德行。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直接冲突,需要的协调者,即自我。
"失去人性 失去很多;失去兽性 失去一切"--刘慈欣。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5 14:5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5 17:57 编辑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如性欲和攻击欲,本我遵循享乐原则。
超我,相当于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道德,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超我是一个人内化的父亲形象,包括类似父亲形象的社会文化规范。
本我是孩子自身的欲望。本我和超我像是"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的关系。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时,借助自我防御机制 ,也就是自我欺骗来制造平衡。比如通过忽略本我或者忽略超我的一些内容。
"要遵从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乔布斯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5 18:0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7 08:17 编辑
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好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时给予认可,当孩子受挫折时提供支持。
这样的抱持性环境是孩子最初获得的外部容器,能内化形成高自我稳定性。
作为孩子最初超我的源头,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本我,让孩子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汹涌澎湃"地涌出。如果这一点实现,孩子的自我力量可以得到极大的鼓励。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6 16:0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6 16:06 编辑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现象场,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进入他人的现象场",成为他人。比如,你想了解你的母亲,那就练习"成为你的母亲"。练习具体操作参见P71。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6 16:0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6 16:22 编辑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欲期0-1岁。吃货的起源。口欲固着和退行的行为是常见的。孩子的发展是信任。
肛欲期1-3岁。金钱态度之源。粪便就是金钱。孩子的发展是自主。
性器期3-6岁。俄狄浦斯期。"流动而不成为",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让它获得成功。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孩子的发展是竞争与合作。
潜伏期6-12岁,生殖器12-20岁。都是危险的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的核心技术是自由联想,即从某个地方启动你的联想,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又会想什么,还会想什么......
对话技术:向前找感觉,向后找态度。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6 16:2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6 16:28 编辑
怎么给觉知留下空间
常见破坏觉知空间做法是发现缺点时:
1.批判自己。
2.急着改变。
作者对待"发现缺点"时表现是: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欣喜于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加了。他对此没有批判,不觉得这是"缺点",觉得这是"特点"。
当你彻底不做评判时,就容易进入真正的觉知。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4:5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02 编辑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他们做事的动力是为了博取别人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她们做事的动力是来自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我们平时做事,是否遗忘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而迷失在各种外部动机中,并无形中被别人掌控?
所以,莫忘初心!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5:0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17 编辑
精神胚胎
幼教专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精神胚胎可以概括为:
1.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了一个精神胚胎,像一粒种子。成长,就是这个精神胚胎发育的过程。
2.植物种子的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养料。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3.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事,所以孩子的自发选择有深刻含义。
"爱"和"自由"。爱不必多说,自由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
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一刹那的产物。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也就是孩子需要丰富的刺激。父母常常将自己的判断挡在了孩子和事物之间,比如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
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都会成为他们自己,都会很美。管教理念,则意味着我不相信你的精神胚胎,我认为我如果不引导你,让你自由发展,你会成为一个坏人。我们需要平衡,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5:2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25 编辑
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如果妈妈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转,以此养育孩子,那会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那就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所以,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孩子则很可能是真自我。
我们所谓的"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5:2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30 编辑
尊重你的感觉,聆听你的心
"成为你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有时是孩子选择,父母负责,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变成,孩子"你选择,你负责"。
当孩子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时,他自己就会走向成熟。
自由是释放,也是重担。
我们不让孩子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5:3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6:00 编辑
第三章 关系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展现、改变。
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性格在六岁前定型,但只是定型,并不是不可改变。
最初的重要客体是: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其他如常在你儿时出现的老人,姐妹,宠物、玩偶......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5:3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47 编辑
客体关系理论
重点是三岁前母亲和孩子的二元关系上。
3岁前,如果妈妈离开孩子两周以上,那就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转的创伤。也就是说,不会因为妈妈回来,孩子就自动痊愈,而是要妈妈做很多工作,才可能疗愈孩子的创伤。
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而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对方也想重复他的,两个人会持续较量,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因此,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5:48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6:16 编辑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自信是"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的另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内在的父母相信内在小孩"。
自卑就是"内在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
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人与人谈话,必然传递两个层面信息:事实和情绪。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要驳回或化解。
我们想构建健康的关系,其实就是构建平等的关系。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1.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
2.和对方互动有问题时,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
3.尊重事实,化解情绪。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0 15:48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3 08:23 编辑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我看见了你,而看见,就是爱!
你看见我时的二层镜子含义:
1.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2.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反应,就像一个抽象的镜子,照出了我的存在。
没有"你"的镜子存在,也就没有"我"。
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
当我们和别人同频呼吸,也就成了对方的镜像一般。父母可以尝试简单的方法去呼应小婴儿,比如孩子"啊啊啊",你也一样"啊啊啊",及时给予他回应,你会看到孩子乐不可支,婴儿因此会有满足感、存在感。
这看起来简单,但孩子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是呼应而是无情的切断。孩子常常处于不被"看见"。
家长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所以他们要抵制,要破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那样的爱。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2 16:2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31 编辑
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我"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被一个"你"看见,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反过来的问题是:人,真的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答案是:不能!
我们常说"享受孤独",但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段。我们会在孤独中去沉思,去吸取力量,去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极可能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2 16:3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36 编辑
"心中有孩子","心中有你",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仅仅小婴儿需要母亲的全神贯注,实际上在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全神贯注,都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所谓的"心灵感应" 就是这个高质量关系的一个附带产物。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2 16:3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49 编辑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有两种:
1.."我与它"
当我把你视为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
"我与它"的关系是时时刻刻存在的。
2."我与你"
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带着我的全部本质与你的本质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的,而那一瞬,像是永恒。当你真切体验到了这种关系后,再看这个世界就大有不同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2 16:4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50 编辑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假借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4 12:4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2:52 编辑
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如果在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摒弃权利规则,或在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利规则,都会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利规则太多地侵入关系中所致。工作中,因为明显有利益在,所以我们很容易认识到这一点,但在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因为我们认为应该是珍惜规则,所以容易忽略权利规则的存在,甚至还将权利规则视为珍惜规则。
认识清楚权利规则,并合理去运用,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权利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要明白"我和它"时刻存在,"我与你"是瞬间。而不是"我与你"才是对的,"我与它"不该存在。
当我能特别好地捍卫我的空间,成为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时,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4 12:5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06 编辑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关系和自我的对立矛盾是: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
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利空间,这样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构建咨询关系的简单原则:
1.真诚。我所说的和我所想一致,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一致。
2.共情。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3.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都是有条件的,你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如果你达不到我就不给。我们现在很多做家长的,给予孩子的就是有条件的爱。
孩子只有足够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才会信任"内部评价体系"。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4 13:0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15 编辑
天才和情商有仇吗?
情商高时,太考虑别人,这时,自我就受限了;情商低时,意味着把别人放一边了,这时是无所顾忌表达自己了。
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的,会显得情商低,并可能伤害别人,被别人抵触。同时因为他们在做自己,跟本我有联结,因此会保持创造力。
关系的品质决定了幸福感的高度,最好的关系是即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
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对于所谓的"正常人" 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4 13:1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20 编辑
世界是相反的
荣格的 "人格与阴影"论。人格即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外显人格。阴影藏在潜意识深处,甚至是怎么努力都难以触及的地方。
当你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这一面,就意味着你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相反面。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4 13:2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5 22:13 编辑
房树人测试
是投射分析技术的一种,早期用于治疗自闭患者。能通过受测者在一张纸上画的房、树、人来分析其家庭、事业、人际关系和自己认知等方面的一种测验技术。理论源于荣格的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房:投射家庭,代表安全感。
树:投射自我成长,象征生命能量和支持系统,如事业和学业。
人:投射自我形象。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5 22:1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5 22:26 编辑
A和-A
当你看到A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1.越外向,越内向。很外向的人可能紧闭心门,很内向的人却可能容易对人袒露心事。
2.越快乐,越悲伤。有的人的笑,是用来疗愈悲伤的。
3.越好人,越恐怖。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还是被动,消积和封闭的。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大家夸赞他们,但他们却缺少知心朋友,且处理不好伴侣和孩子的关系。
恋爱中,恋人因为不同走到一起,又因为不同而痛苦。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不是A消灭-A,而是融合。
在追求人性圆满上,会出现痛苦的选择,而痛苦最终是为了融合人性不同的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练习作业:你即可以A,也可以-A。找到十个描绘你自己的形容词和它们的反义词。详情参见P147.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5 22:2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5 22:32 编辑
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
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
经典的行为主义路线,是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起到塑造人的行为目的。艾瑞克森流派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的,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
原则三步骤:
1.看到一个问题行为。
2.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
3.学习用好的方法去表达这份动力。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5 22:3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7:48 编辑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心灵,是内在的事;关系,是外在的事。内在的心灵和外在的关系,互为镜子。关系分为:
一元关系:
即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在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
时间是6个月前。核心规则是剥削。强调对方对自己的忠诚。
二元关系:
即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感受,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时间是6-36个月。核心规则是控制。彼此忠诚,同时会感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这个阶段的重大里程碑是:
1.孩子将三年来给予他良好照顾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2.形成自己的个性。
三元关系:
即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关系中,他能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时间是3-6岁。核心是竞争与合作。
我们的家庭结构里,父母与孩子构成了最基本的三元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都可以回溯到这个基本的家庭结构中。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6 07:5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07 编辑
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是一个人性和关系能力的进化过程。
一个人进入二元关系的重要条件:有人没有听从你的意愿,于是直接让你明白,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在你之外,别人有独立的意志,同时还是好的,善意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得以在关系中进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诤友难得"啊!
孩子要从一元关系进入和母亲的二元关系,乃至和父亲的三元关系,关键就是婴儿期时他感受到母亲是好的,善意的。
二元关系的世界是建立在世界上有两个好东西的基础之上。
1.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时,这是一元关系。
2.当你觉得你和另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是二元关系。
3.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三元关系。
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1.爱上一个好的人,建立好的关系,转换一个人内心的坏,走出孤独的一元世界。
2.二元关系张力大,难以容忍二元关系中的坏,此时需要找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进入三元世界消化。
3.三元世界不断消化,处理坏时,一个人的心灵得到淬炼,然后归于二元关系,最终归于一元关系。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6 08:0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13 编辑
怎么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关系态度
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一元,二元,三元关系,最关键的一步是:第一抚养者和孩子建立高质量关系,让孩子充分感知到"我是好的,你是好的"。在良好的二元关系基础上,进入三元关系会容易很多。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6 08:1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22 编辑
第四章 动力
1.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追求心理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的健康呢?你体验过生命力流动的感觉吗?既可能是正能量流动的感觉,也可能是"负能量流动"感觉。
不用担心这些乐音无处可藏!
即使我们一件乐器坏掉,
也不必介怀。
我们所坠入的,
是个乐音处处的所在。
即使全世界的竖琴尽皆焚毁,
仍然会有隐藏着的乐器在弹奏
--鲁米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6 08:2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47 编辑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由重到轻可以分为三大类: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1.精神病患者
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是1岁前的养育环境出了大问题。
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里,他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这个感觉,把自己的内部想象当成别人的外部现实来对待。他不容易觉得别人是好的,甚至也不认为自己是好的。
2.人格障碍患者
如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是3岁前的养育出了问题。
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之间,他们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他们只觉得"我是好的",还没有明确意识到"你也是好的"。如果他们对别人好,是因为"你是我的人"。
他们会觉得:我没有错,永远都是别人错。
3.神经症患者
如强迫症,社交恐惧症。
是3到6岁的养育出了问题。
神经症患者的世界是界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里,他们意识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爱你的时候,我担心会对第三个人产生伤害。
他们太容易觉得:我错了,问题都在我身上。
那怎么样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呢?
彻底活在三元世界里的人就是真正健康的人:我基本好,你基本好,他也基本好。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7 06:3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6:39 编辑
自信与热情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加热情这么简单--科胡特
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即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即热情。
四个水准:
1.自信和热情,即活力能滋养自体,也能滋养客体,或者说善意的能量可以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
2.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即把自体和客体的好都夸大了。
3.疑神病和可怕的神,觉得自体虚弱,觉得客体是以敌意为主。
4.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认为自体到了神的级别,认为客体是坏的,并且无所不能。
愿我们能成为自信和热情的人,充分享受到活力在自己和客体之间流动的美好感觉。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7 06:3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6:51 编辑
两种生命力
每个人都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能量球颜色是中性灰色,当这个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就像章鱼伸出了一个触角。
这个能量触角,如果被某个客体接住,就意味着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了关系。如果客体的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那这个能量触角就会变色,从感觉上,这个中性的能量会变成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统称为"生命力",即正能量。
如果能量触角没有被客体接住,无论是被拒绝,还是被忽视,这份能量都被否定了,这个中性的能量,在颜色上也会改变,就变成了黑色能量。如愤怒,恨可以统称为"破坏力",即负能量。
黑色能量的表达途径:
1.指向客体,就是攻击性。
2.不攻击客体,攻击自己,比如抑郁症。
当黑色能量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就能被转化成生命力。这就是关系的意义所在!
当能量在关系中被看见后,一切能量都可以转化成好的。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7 06:5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6:54 编辑
自信和热情不是简单地递进关系
比如特别外向的人,就容易是有热情没自信的人。他们的能量都倾向于在关系中流动,但他们比较少去关注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内在世界。因此,他们的内在世界就容易处于黑暗中。
相反,内向的人,将能量聚焦于内,对自己内心更了解,也就意味着有更多光照到内在的黑暗中。
所以,外向和内向的人会互相吸引。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7 06:5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7:03 编辑
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
全能自恋也称为"全能感"。它是生命的第一动力,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它推动的结果。
婴儿刚出生时,都活在全能感中。觉得世界浑然一体,不分你们,觉得自己就像神,发出一个念头,世界都会及时给予回应。否则,他们就会生出巨大无助感,然后"神"会变成"魔",产生毁灭世界的感觉。
婴儿心中的鬼,是"坏妈妈"的投射,但真实的妈妈并不是一定有这份坏。孩子长大一些,有了一些基本功能,就可以整合心中的好与坏。
有些人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敌即友,因为他们心中的好太少,而坏太多,所以必须偏执,这是为了保护心中太少的好。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7 07:0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7:10 编辑
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
其实就是里子与面子。
实体自恋是里子: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像一种实体,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大的损害。
虚体自恋是面子:你的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美貌,金钱,名气。当外在条件好时,你的自恋会爆棚,当外在条件变差时,你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严重的虚体自恋都是严重的全能自恋。一个人有了基本的实体自恋后,才能做自我观察,只有虚体自恋时,自我观察是做不了的,因为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攻击。
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1.投入的去爱2.投入的去做事情。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7 07:1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7:26 编辑
全能自恋的常规表现
1.卓越强迫症
不优秀,不配活。
如果我是完美的事情,就可以彻底被我掌控了,都怪我不完美。
2.行动困难症
想法多,行动难。
我提供想法,你负责完成。参见企业家之"画饼"。我是完美的,世界要按我的意愿转。参见严重的拖延症。他们自我安慰:我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没有投入,我真投入的话,一定会了不起!
3.诛心论
我要去追查你说的话,乃至你的想法和动机,我都不允许你在想法上对我不利。
如果诛心论太严重,就会太惧怕人的想象,会压制想象的自由,也压制活力与创造力。
成熟心智的起步标准是: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并能知道,想法不等于行动,更不等于后果。
4.在关系中受伤后,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
比如很多人失恋或离婚后,会变得非常积极向上,简直无所不能,它呈现的是我离了你也可以过得很好。但这时的积极向上,无所不能,就是全能感的一种表现。而这时都伴随着孤独,这样的人会非常抗拒深度而亲密的关系。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9 08:4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9 08:51 编辑
攻击性
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三种基本动力。
性,让关系拉近;攻击,让关系变远。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要修好攻击性这一关,1.动不动就愤怒意味着他没有修好自己的攻击性2.完全没有攻击性也是没有修好自己的攻击性。
最好是一个人,既有力量,同时又能安放好自己的愤怒。
想一想,你什么时候酣畅淋漓的释放过你的攻击性,那又是什么感觉呢?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9 08:5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9 08:58 编辑
每个人都不好惹
问题,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呈现,在关系中疗愈。
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愤怒,按逻辑来讲是非常合理的,但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却是达到了恨不得别人去死的地步。
每个人都不好惹,特别是你自己也不好惹。看上去非常好的人,一样有根本性的自恋,一样容易有愤怒,只是未表达,甚至都觉知不到,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展现自己的报复心。如刘备的军事法正。
你有过那样的体验吗?
一件小事,你被得罪了,你当时没有表达你的攻击性,但又记得这件事儿,放不下。很久以后又发生这种事儿,你表达的怒气,然后你发现你畅快了,对方也没有恼火,甚至你的关系还变得更好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9 08:5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23 19:05 编辑
攻击性的意义
为什么人们会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呢?
因为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如果剥离了攻击性的男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有攻击性的男人是真实的,因此会更有魅力。女人亦是如此。
为什么太多人活不出攻击性?甚至各种文化都容易将攻击性视为破坏性,而倾向于压制他呢?
因为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它又容易带来罪疚感。那怎么办呢?
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在好的环境中,攻击性得以整合,在坏的、剥削性环境中,攻击性会变成破坏性。
保持"客体稳定性","情感客体稳定性"。接住孩子的攻击,与孩子建立联系,在关系中,将攻击性转换为热情。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9-8-19 09:1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9 09:25 编辑
如何转化破坏性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
攻击性就是我和你之间的相互寻找。没有攻击性,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体验过吗?一个关系中,大家都非常有礼貌,那这个关系就容易乏味、无聊。但有了攻击性,也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当攻击性变成破坏性之后。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转化破坏了。
创造性和热情是白色生命力,破坏性和恨是黑色生命力。前者是被看见的,后者是没有被看见的。如果我们转发了破坏性,就可以看见它。
你攻击我,而我带着爱容纳你的攻击,还深深的理解了你的不安,就意味着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被我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看见,转换成了白色生命力。
好的权威:当你传递黑色能量,他会试着去理解、接纳这份能量,并想办法把它转化。
坏的权威:当你传递黑色能量,就会打压、惩罚你。让你不敢攻击,不敢在关系中表达负面能量。
(我的个人反思:作为孩子的父母,我曾经就是用坏的权威方式在处理问题。)
接纳孩子的攻击性,让孩子的攻击性在和自己的关系中流动,是如此美妙的事情。
当你不能做到,甚至也不愿意去接纳孩子的攻击性,你可以坦诚的告诉他:"我承受不了你的攻击,但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能力有限。"
作者:
包子111号
时间:
2020-10-21 17:26
很棒,感谢分享
作者:
包子111号
时间:
2021-5-27 17:16
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互助与希望社区 (http://www.help-hop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