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并发障碍
脑性瘫痪的并发障碍脑性瘫痪是脑损伤的结果,以运动障碍、姿势障碍为主,其他由脑损伤所致的障碍我们称之为伴发障碍。主要有:
(一)健康和体力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身长一般较正常儿童矮,重者更为明显,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影响健康和体力,阻碍身心发育。还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碍和流涎,都给儿童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对症处置。
(二)智力障碍:
根据分析7个国家6572名患者资料得知,脑性瘫痪智能分布,几乎半数为智能低下(IQ不到70), l/4在边缘(IQ在70—89之间),余下1/4为平均(1Q为90—109)或在平均以上(IQ高于110)。
1.脑性瘫痪病因和智能的关系:
分娩前、围生期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各种脑炎、脑膜炎、头部外伤等)相比,后者脑性瘫痪并发智能障碍者多。核黄疽、窒息、末成熟儿中有二重、三重重复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智能低下者也相对较多。
2.脑性瘫痪病型和智能的关系:
痉挛型脑性瘫痪侵害大脑皮质,其智能方面较手足徐动型易受损。两者相比,后者智商高于前者。此两病型并发智能障碍率仍比强直型、失调型、混合型脑性瘫痪为低。
(三)情绪及行为障碍:
不少脑性瘫痪患儿有多动、情绪不稳、自闭(孤独)倾向,运动受限,智商测定困难,加上发育期中生活实践比健康儿童差,自然会影响精神发展。当做某件事情时,常容易受挫折或发怒,容易放弃,不再去尝试。
情绪障碍儿童的异常行动,可有由于环境因素促成的情绪不稳定,和知觉障碍难以控制行动的异常,促成脑性瘫痪患儿的情绪不稳定。因此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才能达到理想要求。
(四)学习障碍:
由于脑部损伤,视力、听力、语言、智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强,常闹情绪,学习能力受到影响。据美国统计,7岁以上脑瘫患儿中85%有阅读困难,93%算术欠佳,只有25%学习上是正常或优异。
脑性瘫痪患儿还可以有感觉、行动、情绪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如触觉的异常性,在识别物品,把握概念上难以促进正常智力的发展;视觉方面的眼球运动异常,视野狭窄、视力障碍也可影响对外界认知和行动。不少脑性瘫痪患儿表现有集中性差、行动散漫,其原因和脑的器质性缺陷,以及父母抚育态度有关。
(五)癫痫:
脑性瘫痪的合并症中,癫痫常常以各种惊厥而引人注目。癫痫不仅妨碍脑性瘫痪的疗育,并且反复的惊厥有增强脑损伤的危险。尤其是在婴幼儿期有婴儿痉挛。如不重视,在脑性瘫痪患儿出现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时可有致死危险。故必须重视脑性瘫痪患儿的惊厥,予以恰当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六)感觉障碍:
1.知觉、认知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在这方面的功能看起来很好,但已确认存在有两点识别、形的鉴别、空间知觉等知觉、认知障碍。这在脑性瘫痪的评价、制定训练的日程时,都应作为重点来考虑。近年来发现,有的患儿身体和精神均无重大的障碍,可是发现在不同场合有适应障碍,如学习障碍。有人认为这是皮质下、脑干中心部的感觉综合障碍而致。这些知觉、认知障碍,应在婴幼儿期,就将其作为指导训练的对象,进行功能训练。
2.眼和视功能障碍:
脑瘫患儿有55%一60%在视觉上有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斜视。一般在婴儿期出现,随年龄增长斜视逐渐消失。知果6个月以上的婴儿还有斜视,应该去医院诊治。
斜视从其机制上分为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是两眼球运动无共同性,在注视方向因眼球偏位的程度而有差别,基本上为眼肌麻痹。脑性瘫痪患儿大部分为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为两眼球运动有共同性,向右看或向左看时,虽然注视方向不同,而无眼球偏位程度上的差异。
内斜视患者最多见,其中因远视而致晶状体的调节过度引起的调节性内斜视占半数以上。外斜视在脑性瘫痪患儿多为恒常性外斜视,即经常多处于外斜视状态。恒常性外斜视和间断性外斜视比较多见,两眼视功能不良,也常看到一眼或两眼视力不良的情况。交替性上斜视多见,也有内斜视、外斜视合并呈稍复杂症状者。
斜视是痉挛型脑性瘫痪最常见的眼球位置异常。治疗时,如为调节性内斜视,以屈光调节为第一,即用眼镜来矫正。其他斜视应考虑手术治疗。斜视者,通过治疗外观可被矫正,但两眼视功能改善并不充分。斜视者常常合并弱视,如为婴儿或幼小儿则比较容易治疗,短期内可治愈。为此,早发现斜视者应鼓励早期进行手术矫正。
其他障碍可见眼震和凝视障碍,以及追视、上方斜视麻痹等。近视、远视、弱视者也不少见。
3.听力障碍:
脑瘫患儿伴有听力缺损并不罕见,据统计,5%为完全失聪,6%为部分听力丧失。听力障碍多见于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这主要由核黄疽后遗症所致。最近随核黄疽减少而使手足徐动者听觉障碍也有所减少,可是手足徐动型以外的重症窒息、脑膜炎后遗症、原因不明病例增加,听觉障碍合并率并不减少,反有增加倾向。窒息为原因的脑性瘫痪患儿听力障碍合并率虽报告为17%。20%,实际上却远远高于此数字。
脑性瘫痪患儿因为常有智能低下、语言发育落后、运动障碍而表现出来的对音响的反应不良,其听觉障碍常被忽略。但为了减少致残,必须要早期发现,采取相应对策。对高危因素明确,怀疑脑性瘫痪的婴儿,应早期做听性行动反应检查(BOA),即对多种类的种种大小声音的行动反应、注意观察其听觉评价方法和检查结果。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抓)检查,可以协助早期进行听力训练,指导使用助听器。其他婴幼儿也应注意早期检查有无听力障碍。
(七)语言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障碍发病率为65%—95%,其中四肢瘫患儿发生率较高,往往以吸吮困难、吞咽和咀嚼困难为先导,表现为发音不清、构语困难、语言表达障碍、甚至失语症等。
语言障碍之所以多见,一是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二是因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活环境等原因促成。正常婴儿受吸乳、吮指、给离乳食品喂食等锻炼,口唇、舌、咽喉等早期的运动练习,为以后发言、说话已作了准备。因此,父母一定要对脑性瘫痪患儿早做适当训练。语言矫治是综合康复的一项重要项目,可由语言治疗师协助进行。
(八)牙及牙龈问题:
儿童容易患牙齿和齿龈疾病,而且治疗困难。一是由于实际上牙齿病多,另外因为小儿不易合作和异常运动、紧张等,很少接受齿科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牙齿疾病中多见的为龋齿,以及由于使用抗痉挛药而致的齿跟增生、牙服炎、齿列及咬合异常等。
龋齿发生的原因,在脑性瘫痪是由于牙质本身的异常和口腔的不卫生。牙齿的发生在胎生期到生后1年之间。因核黄疽和其他围生期损害而使牙釉质形成不全,牙齿容易发生钙化不全,形成不全。这样,牙质本身呈易患龋齿状态,加上各种因素难以保持齿周围的清洁,从而发生龋齿并呈进行性加重。脑性瘫痪患儿咀嚼功能和舌的活动差,使食物残渣易存留。并且因咀嚼功能不良而以软食为中心,食物滞留在牙齿间。长期使用奶瓶也助长龋齿的发生,所以对于脑性瘫痪患儿,从早期就应该注意调整食物的内容,早期脱离奶瓶,促使牙齿周围净化等。进行适当的口腔清洁护理,对重症患儿龋齿预防是很有必要,可避免痛苦的治疗。故应早期请牙科医生筛查和指导,使用手用牙刷困难者,争取换电动牙刷或喷流冲洗装置。
另外,咀嚼不充分,牙齿磨合不好,长期使牙跟处于不良状态,容易发生肿胀、出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者,药物由唾液分泌出而刺激牙龄,并可抑制局部免疫功能而发生牙服炎。牙龄肿胀严重者可以切除治疗。口腔、须的运动障碍带来的继发性齿列异常,重者可影响摄食功能,可采取矫正齿列来改善功能。
脑性瘫痪伴随哪些相关障碍
视觉障碍约有一半以上脑性瘫痪儿童呈现眼球动作控制异常,根据国内外文献报告,内斜视者占17%~70%,外斜视者占8%~30%,眼颤者占2%~17%。此外,约2%~17%病童有视神经萎缩,6%~76%病童有屈光异常(包括近视、远视、散光)。某些偏瘫病童会有同侧性偏盲,看不见半边视野。另外,视知觉障碍在脑性瘫痪病童上也是常见的问题,即看东西缺乏视觉空间、立体感等概念。这些视觉障碍通常会阻碍病童的发展与学习,所以应及早检查,适时矫正或寻求补救之道。
听觉障碍
大约五分之一的脑性瘫痪病童有听力障碍,但只有二十分之一的病童完全失聪。最常见的听觉障碍为高频率耳聋,即听不到高频率的声音,但对低频率的声音则反应良好,这常发生在徐动型病童。另一常见的听觉障碍为听知不能,即俗语所称『听而不闻』,病童可听到说话声音,但无法了解语言的意义,以致无法做出适当的反应。由于听觉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关键,如果病童在8岁前因听力的缺陷,而无法发展出内在语言,则不可能有正常的语言能力。
语言问题
脑性瘫痪病童中30%~70%有语言障碍,其中以口吃为最常见。因说话的构音需要更精细的唇、颚、舌等发音器官的动作控制,加上平顺呼吸的配合,若这些机转有问题,便会造成咬音不正。一般而言,徐动型与四肢痉挛瘫痪型较有口吃的现象,声音慢而吃力,音调单调,带有浓重的喉音与深呼吸声。徐动型病童的说话声,则是音调忽高忽低,带着浅而吵杂的呼吸音。普遍脑性瘫痪病童有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另一种为康复人员所重视的问题,即大部份的脑性瘫痪病童并无与人沟通的强烈慾望,他们即使会讲话,也很少主动与人交谈,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因而阻碍了社会化的进展。
癫痫
脑性瘫痪患者合并有癫痫比例各国报告不一,约占 14%~68%,幸而大部份的癫痫都可以靠药物来控制,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虽然脑性瘫痪属非进行性,但若癫痫不好好控制,每次发作,都可能对脑部作再一次的伤害,使病童的情况更为严重,所以,有癫痫的脑性瘫痪儿,应遵照医师的处方与规则服用抗癫痫药物,不可任意停药或自行调整药量,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智能不足
一般而言,约有四分之一的脑性瘫痪儿智能在正常范围,二分之一的脑性瘫痪儿属轻度智能不足,四分之一的脑性瘫痪儿则属中、重度智能不足。近年来更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脑性瘫痪儿童的智力应比一般报告为高,主要是因他们的动作与语言障碍,使他们不能在一般的智力测验中完全表现出他们的能力来;加上因病童行动不便,无法自由探索环境,寻求智能刺激;同时父母对他们所采取採的态度也常是过份保护或完全忽视,因此减少很多适当的刺激,智能方面的发展因而严重受损。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重点之一,即为降低次发性智能不足。家长们若能了解环境刺激对促进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帮助病童克服动作与沟通能力的的障碍,让脑性瘫痪儿童随时随地处在一个脑力激荡的良好环境,则智能不足的问题就可降到最低。
知觉障碍
约 40%~70%的脑性瘫痪儿童有知觉障碍。空间感与实体感是最常见的问题,即病童分不清自己的前后左右,对自己躯干、手脚等相对位置也无清楚概念。属于原始性感觉的触觉、痛觉则较没有问题。这种空间感与实体感障碍,除部份为脑伤本身造成外,部份则因智能缺失与肢体活动障碍造成,譬如,全身僵直痉挛严重的小孩,全身都呈反弓姿势,眼睛既无法看到自己的手,手也无法去抓握东西或放入口中吸吮,『手』的概念因此无法形成,更遑论进一步的手功能发展了。
情绪与行为问题
情绪与行为问题在脑性瘫痪儿童不算少数,但其中仅极少部份因脑伤造成,大部份均起因于成长过程中过度的呵护或排斥。过份受保护与溺爱的小孩,将来长大很可能成为懦弱、依赖与自我中心的个性,而受排斥的小孩,则会养成自皁、畏缩、胆小而又不合群的个性。这些偏差的个性,都使小孩将来长大后,无法面对正常社会的挑战,因而产生情绪困扰,不是自暴自弃,就是愤世嫉俗。根据过去的资料显示,一个脑性瘫痪儿,将来能否融入社会,有无立足之地,其正常的个性是一大关键。此外,不同类型的病童,共本上有不同的个性趋向。譬如,痉挛型病童较内向,易紧张、害怕,不容易适应新环境,但不会轻易发脾气;相反的,徐动型病童则比较外向,喜欢和人亲近,较无恐惧感,但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脾气容易一触即发,他们有强烈被关爱、被赞赏的欲望。所以,对每一位脑性瘫痪病童,父母若能了解他们的基本特性,循序渐进的诱导他们,尽量以对待正常幼儿的教养方式来教导他们,赏罚分明、要求适度,养成他们客观、明理,积极独立而又乐观的个性,则不仅脑性瘫痪病童本身受益无穷,家中成员也能享受正常与和谐的家庭生活。
挛缩与畸型
只有少数的脑性瘫痪病童合并有先天性关节畸型,大部份畸型均因长期处在一个不正常的姿势,或关节两侧肌肉不对称造成。尤其是痉挛型小孩,髋关节长期处在内弯,又缺乏站立的载重刺激,七、八岁时较易发生髋关节脱臼。脊椎侧弯,双下肢不等长与外翻足等也是常见的畸型。此外,高张力的肌肉一直将关节往一个方向弯,因此易造成肘关节、腕关节伸不直,两腿难分开,膝关节伸不直或弯不全,踝关节弯不上来等挛缩。
有了挛缩或畸型后,由于身体各关节正常的相关位置被破坏,病童更难维持直立抗重心的姿势,因此,动作功能会更为退化。物理治疗师通常会视病童的情况。教导父母携抱、摆位与协助活动的方法、以期降低痉挛,并预防畸型与挛缩之产生。父母若能了解这些方法的重要性,确实去做,防止畸型或挛缩并不是件难事。
便秘
脑性瘫痪病童常有便秘问题。有些病童因此整天苦闷,困扰父母不已。活动少,腹肌痉挛与饮食缺纤维性食物等都是造成便秘的主因。除多增加其活动量,按摩病童腹部以减少痉挛,增加肠子蠕动外;并应注意病童的饮食内容,适时加入副食品,多给予富含纤维素的新鲜水果及疏菜,则便秘问题就会解决。
[ 本帖最后由 中用脑瘫之友 于 2008-10-19 18:55 编辑 ] 我儿子一周了,他是偏瘫,有婴儿痉挛症。癫痫控制住了,现在我发现他右脚有些外翻了,医生建议给做个膝盖以下的支架来矫正。昨天去看了那个东西,带在脚上的,可站立时有些滑,小孩本来就站不稳,怕他更不愿站了。但不管怎样也得给他穿,希望能给矫正过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