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jta疗法之反射性腹爬
Vojta疗法之反射性腹爬1、出发姿势:
患儿俯卧位,头颈在躯干延长线上回旋30°—45°,稍屈曲。后头侧额部着床,颈肌伸展,左右肩胛及骨盆保持水平位。
(1)颜面侧上肢:外展,肩关节呈135°,肘关节屈曲呈40°。放于颜面前方,腕部在肩的延长线上,手半握拳。
(2)后头侧上肢:肩内旋,上肢伸展状态放于躯干外侧,手自然位置或握物。
(3)额面侧下肢与后头侧下肢:髋关节、膝轻度屈曲位外展、外旋,跟骨在坐骨结节的延长线上。
2.诱发带与刺激方向:
(1)主诱发带:主诱发带都分布在四肢的远位端,共有4个。
1)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上髁,推向同侧肩胛骨。
2)额面侧下肢股骨内侧髁,在髋外展同时将股骨头向髋臼方向压迫刺激。
3)后头侧上肢前臂挠骨茎突上1cm处,与上肢外展、向前移动的力量相对抗。
4)后头侧下肢跟骨,在足的背屈、跖屈中间位上,从后上方向床面压迫。
(2)辅助诱发带:辅助诱发带主要分布在肩胛带、骨盆带及胸廓。共有5个:
1)颜面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或下角,向同侧肘关节方向压迫。使内收肌伸展,肩肿骨内收。
2)颜面侧髂前上棘,向内侧、背侧、尾侧三个方向压迫,使腹斜肌收缩,下肢屈曲。
3)后头侧臀中肌处,向颜面侧膝关节内侧、腹侧、尾侧三方向给予压迫刺激,使臀中肌收缩,髋关节内收、外展。
4)后头侧肩峰,向内侧、背侧、尾侧给予抵抗,使胸大肌伸展。
5)后头侧肩胛骨下角之二横指处,向颜面侧肘关节的内侧、腹侧、头侧给予压迫刺激,使肋间肌与横膈肌伸展(图7—10)。
6)后头侧下颌及后头部,向头部活动相对抗的方向用力。
使用辅助诱发带有两种目的:①促进肌肉收缩活动而给予刺激。⑦对移动运动给予抵抗,以调节运
动的方向,使肌肉持续性收缩。只有在利用主诱发带刺激并出现良好反应后,才可以改为单独使用辅助
诱发带。
3.反射性运动:
(1)颜面侧上肢:肩肿骨被固定,上肢向尾侧牵拉,肩胛带拾起机构及胸大肌的抗重力作用发挥功能,使肩肿带抬起。肘关节轻度屈曲,前臂呈内旋与外旋的中间位,腕关节出现挠背屈、手指屈曲、握
拳。肘关节出现支持运动。
(2)后头侧上肢:上臂外旋、外展,稍向前上方上举,继而与前臂同时向前方伸出,这时前臂出现外旋运动。与腕关节背屈的同时,出现从小指开始的手指伸展。
(3)颜面侧下肢:下肢产生整体向前迈出的动作,髋关节外旋、外展伴屈曲。同时由于骨盆带抬起机构的功能及髋内收肌群的抗重力作用,还有臀中肌的同时收缩,使骨盆带固定。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足趾伸展。
(4)后头侧下肢:下肢整体在外旋、外展位上伸展,在伸展运动终末,小腿三头肌与胫骨前肌同时收缩,将踝关节固定于中间位。同时由于胫骨后肌的作用使足外旋、足趾屈曲。
(5)头部及躯干:头部从出发肢位回旋到对侧,在回旋中的中间位上,颈部对称性伸展、头上举。
(6)胸廓、腹肌及其他肌群:后头侧胸廓扩张,腹壁可见腹直肌收缩。同时可以见到从颜面侧的腹内斜肌开始,经过腹直肌鞘至对侧的腹外斜肌的活化,以及相反的从后头侧的腹内斜肌开始,向对侧的腹外斜肌的连锁性活化。除此之外,也诱发肛门括约肌、尿道括约肌的活动。
(7)协调化的腹爬模式:综观上述的反射性运动的整体状态,可见额面侧上肢以肘为支点的整体屈曲与后头侧下肢的伸展相对应,驱动身体向前方活动。还有颜面侧下肢屈曲及与其相对应的后头侧上肢的向前方伸出运动。颜面侧上肢的抬起机构能使后头侧上肢容易伸向前方。同样颜面侧下肢的拾起机构使后头侧下肢容易伸展。
以上的各种反应,使患儿产生反射性腹爬运动模式,是一个从出发肢位,经过中间肢位到终了肢位的过程(图4—35、4—36)。是一种作为反射性移动运动的交替性腹爬运动模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的复合运动。
4.基本手技:反射性腹爬的基本手技有RKl、RK2及各种变法。
(1) RK1:
1)出发姿势:与RK相同。
2)诱发带的选择:一般应用颜面侧肱骨内侧踝、后头侧跟骨、颜面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3个,可选用2个或3个。
3)反应的观察:主要观察颜面侧肩胛带与下肢的反应。
①肩胛带:局部肌肉收缩,肩胛带内收、拾高,上肢用力向后回旋。这时训练士要注意与向后回旋的力量相对抗,并使肘关节作为一个固定点与支持点。这样不仅可增加刺激强度,而且可以促进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方向向支持点转换,促进腹爬运动的完成。
②颜面侧下肢:屈曲,骨盆抬高,踝关节背屈。因这一下肢没被固定,常见屈曲一伸展一屈曲一伸展的反复运动,这是正常反应。有的患儿见不到屈曲一伸展的反复动作,反而呈现持续的硬直性伸展,是异常的反应。
要注意保持出发姿势不被破坏,如必须保持两肩的水平位、头颈与躯干的垂直位、各关节的角度等。
(2)RK1变法:
1)出发姿势:患儿俯卧于床上,两下肢游离于床边,上半身姿势与RK的出发姿势相同。
2)诱发带的选择:RK1变法适用于上半身运动障碍较重的患儿,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诱发带。抬头运动差的患儿可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侧踩与后头部一主、一辅助诱
发带。肘支持功能障碍的患儿,可选用颜面侧肋骨内侧踝及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两个主诱发带与后头部一个辅助诱发带,这时应使颜面侧上肢肘关节保持固定的90屈曲位。
(3)RK2:
1)出发姿势:除颜面侧下肢屈曲于腹部下面外,其余与RK相同。
2)诱发带选择:本法适用于下半身障碍明显的患儿。如骨盆抬高能力差、下肢硬直性伸展、不能进行两下肢的交替运动等。对上肢及全身肌肉同样有激活作用。也适用于手、肘支撑能力差的患儿。
为了促进下肢的屈曲与伸展及骨盆抬高时,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侧踝与后头侧跟骨,也可选用颜面侧髂前上棘与后头侧跟骨。为了促进肩胛带与骨盆的抬高,可单独应用颜面侧肱骨内侧踝。为了诱发肘支撑,可选用后头侧臀部辅助诱发带,采用向颜面侧的肘与膝方向压迫的方法。诱发手支撑,可以选用后头侧臀部诱发带,向下向后压迫刺激。诱发骨盆拾高,选用额面侧髂前上棘与后头侧臀中肌,也可选用后头侧跟骨与颜面侧臀大肌。诱发全身反应,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侧踝、股骨内侧踝及同侧臀大肌,训练士可用左肘部压迫臀大肌、右手刺激股骨内侧锻,用腿固定后头侧下肢,另一训练士刺激与固定颜面侧肱骨内侧踝。
在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中,家庭康复训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治疗中应重视发挥患儿父母关怀和影响的作用,重视使用玩具游戏作为治疗的手段,每日1次,每次40min,3个月为1疗程。家长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矫正器材,例如矫正鞋。香港矫健公司生产的矫正鞋系列,分为全包裹式鞋和脚托鞋+AFO,均采用功能概念配合基本生物力学,重新确定足和踝关节的对线关系,控制足踝关节的运动并保持其稳定性,以达到固定、免荷及减轻关节劳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