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的爸爸 发表于 2009-10-13 13:40:53

印象和印痕---儿童教育的反省

印象和印痕---儿童教育的反省

唐崇怀

    印象(impression)和印痕(imprinting)二词含意相近,但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用法略有迥异。印象常是指人在生活行为中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留给别人脑海中的影像,便于回想、反省、再思和追忆。这些影子虽未必与事实完全相同,但总会因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触及了别人的感官性能或神精系统,在人的心思里留下了感受或感官余波。这些感受都会很微妙的赊存在人的忆思库房中,日后一旦稍有刺激,就会借着联想反应重新出场,影响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定给人第一印象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印象在感观深浅的程度,因着追想、忆思和联想频率的多寡加深巩固或逐渐模糊、淡忘或转态变形。人给人的印象无论多么重要、深刻,全受制于当局者的思考和追忆运作。换句话说,当局者可以借着自己的思维,私自修饰改形。因为印象全属于当局者。印象中的人物对自己所给人的印象一旦给予了,就如同卖出作品的画家,作品一旦卖出只得让人处置与摆布!为这缘故,我们给人的印象虽然重要,但其意义和作用全是被动。为此,对人所给我们的尊崇或误解,我们不应太过在乎。

    印痕虽常被视为印象的同类,只是较印象更为深刻。若进深一层的分析,二者却是大不相同。印痕这个概念在教育及心理学的研究中,起始于意外和特殊的发现。 由于观察鸭子的生活,发现小鸭子出生时有一种特别的现象,就是当小鸭子破壳而出的那一剎那,它所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影子即刻被它认定为照顾它的母亲。它也就会死心塌地、本能的跟定了这影子的个体。这个体不论是什么:母鸭、公鸭、鸡、犬、牛、羊、人或任何东西,都会被小鸭子认定是它的母亲。在小鸭幼弱未能独立前,这物体是眷顾、保护、供应的表征。这影子有如烙印,不能去除也不能磨灭,是其生存绝对的障和导向。难怪有时我们会看见一群小鸭子在主人面前,跟进跟出。教育和心理学把这个现象叫做印痕。
    我们对小鸭子的观察是一种自然现象,小鸭子印痕的产生,对影子的个体是无意,在小鸭子却是本能,但对教育及心理学家来说这提示了一种教育方法的可能。在不断的试验和观察中,证实了印痕在教育学上的作用和价值。

    虽然印痕在人的生命经验中不会像小鸭子那么简单,但从印痕的产生过程和实际应用中,我们诚然可以在儿童教育中尽些力量来影响和促进教育的果效。特别是在幼童的成长时期,父母、家庭成员、学校社区在孩童心灵里有意无意的影响竟会是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痕。

    在此我们看到印痕优于印象的几个特点:
1.印象可以有意无意,但印痕虽可有意无意,教育学上竟然是可以刻意,更可以策划雕塑。
2.印象中当局者是被动中的主动,当局者可完全操纵印象的记忆,联想和替换;在印痕中当局者一般是主动中的被动,身上无可奈何的带着这个烙痕和印记。印痕印记的意义可重新诠释,但烙痕印记的事实从不改变。

为这个缘故,人所留给人的印象好坏虽然颇为重要,但比起印痕则相差尚远。人虽以印象来影响人,也在印象中受人的影响,但竟是印痕,一旦烙上了必然不会消失灭迹的提醒人、影响人。虽然许多时候印痕会好印象一样的是无意的烙在人的思想和生命中,但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蓄意的印痕是绝无不可,它更是教育的良工利具。印痕的作用将受烙的当局者微妙的置于主动的被动中。印痕会不时的刺激,提醒和鼓励当局者。难怪使徒保罗会哀叹「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也会赞叹说:「然而我蒙了怜悯」(提前1:15)因为「我如今成了何等人,是蒙了神的恩而成的」(林前15:10),这些都是印痕果效所致。

印痕有如幼树干上的刻图,小牛身上的烙记,这些都会是日后参天大树,多产母牛生命历史的轨迹。印痕常会随着生命的脉络无声的喘息、陈述主人的良苦用心。父母谆谆的告诫,苦口婆心的提醒,忍耐的教导和示范,会如文化效能中的影印(inculcation),在孩子的心灵思想中烙上了不能磨灭的印记。

所以作为父母师长的人,让你的行为、动作、谈吐、习惯、观点价值、信仰立场不但留给子弟良好的印象,更应蓄意用心的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刻的印痕。此外更应谆谆善诱,恒忍坚定,将上帝的真道借着教导和示范,偕同你的善良、恩慈、温和、柔顺、慷慨、体恤、雅致、等高尚品德都可烙在孩童的生命中。因为智能人的言语,好象刺混,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传12:11),刺棍和钉子不但规范了人的行为,更是借着留下的印痕延续了影响的力量。因此智能人说:「教养孩童, 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必不偏离」(箴言22:6)。

作父母的常会问「应当留些什么给儿女呢?」 其实当儿女长大的时候,他们的成就一般都会比父母更远更大。父母若真想留些什么儿女的话,那就留些印痕吧!真道的印痕,品德的印痕,生命的印痕将是你给孩子的宝贵恒久产业。有一天当孩子长大远走高飞时或你百年之后,这些印痕可就是取代你陪伴孩子的良朋益友。那时,他不单可借着这些印痕想到你,想到你作了什么,也想到你为什么那么做,想到你的为人,想到你的良苦用心。那时,你就是不在了,你的存在仍是借着这些印痕,时隐时现的陪伴着你所爱的孩子走那当行的道,以”父”的事为念!(路2:4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象和印痕---儿童教育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