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训练
叶老师这次过来讲了半天的课,重点强调了动作控制在全人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情绪心理和不安全感对动作学习与动作控制的影响、诱导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等。情绪心理对孩子运动控制的影响这个话题,叶老师已经讲了好多年了,直到去年参加了叶老师的北京三次培训班,我才真正开始理解它的意义,而关于诱导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又是迷糊了很久,这次叶老师讲完课后,结合我自己在训练几个孩子的情况,总算有点开悟。
在之前的运动训练的摸索和学习中,我可能更注重如何处理孩子的异常模式以及如何提高孩子的现有能力的训练技能上,所思考所学习的都和运动解剖运动发展诱发反应等有关,心理情绪的问题虽然也有所顾及,却总没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孩子如果不配合,甚至还会上点手段,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运动确实有进步,但是心理情绪的问题也跟着显现出来了。
这次随叶老师过来的龚老师在观看了我们一些老师的运动训练操作后,给我们的总体评价是动作操作很熟练,但是缺点内涵,有形无神。这个评论当时让我有点发蒙,我一直觉得比较自信,认为现在中心的很多老师的运动训练水平已经比一些机构要超出那么一点,但是在大师级水平的龚老师眼中,我们仍然还是停留在有形无神的阶段,就如同一个自认为已经有两下子的武师,在真正的大师眼中,其实也就是会那么三拳两腿的把式而已,离真正对武学的参悟,还有很远的距离。对龚老师的评价,我当然是要重视的,反思了几天,有点认识了,写出来自我勉励一下,也和家长同行一起分享。
一、障碍再严重的孩子,也是个活生生的孩子,一样有心理情绪和安全感的需求,一样有喜怒哀乐,一样会本能地逃避训练,障碍越严重,可能会越敏感,心理越紧张,轻微的重心移动可能就会让他紧张害怕,表现在动作上可能越是张力增高,畏缩增强。治疗师往往会以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来分析孩子的运动障碍和原因,制定一个训练方案,设定一个短期目标,然后带着家长一起为这些治疗师设定的方案去努力。这是目前大多数训练中通行的做法,看起来没有错,但是,问题也在这里了,这些方案都是治疗师想的,典型的治疗师导向,孩子的想法哪去了?没有!因为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孩子还不懂得表达自己,问题又这么多,也顾不上考虑孩子的想法了,先让孩子的能力发展上去再说。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所想所做的都是从治疗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障碍,却没有真正去了解孩子,不知道他的想法和愿望,不理解他现在的情绪和心理,在训练中就是反复操作,迫使孩子按照我们的观念去塑造,这是机构导向或者说是治疗师导向的问题。
二、我们认识到了孩子需要全面的发展,除了运动上的训练需求外,还有认知、言语、手工、社交甚至音乐方面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设置了很多训练项目,包括认知集体课。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安排适合他的训练课程,大致上,在孩子还不具备爬行的能力之前,训练项目以大运动为主,结合按摩;具备爬行能力后,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再适当安排认知个训、手功能精细操作、言语等项目;对糖宝宝,可能会在早期就介入口腔构音的训练。这样的项目安排,我觉得已经是比较科学了,在孩子粗大运动为基础的发展和全人疗育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比起很多机构给孩子安排一大堆项目要好很多。最近两年叶老师不断在强调要进行协同教学的尝试,大致意思是在动作学习时结合认知手工甚至言语的学习,在认知手工言语训练时要考虑运动发展需要的姿势摆位,孩子学习的项目不是人为地分割成一部分,而是兼顾各个方面。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个训课程中的姿势摆位活动,但是在运动训练的同时结合认知手工的训练,感觉确实是对运动老师的要求有点高,运动老师不但需要掌握运动训练技能,还需要了解认知手工言语的训练,是个挑战。上个月,我们对每个孩子的训练项目都设定了短期目标,计划将短期目标让这个孩子的所有训练老师都了解,然后逐步在所有的训练中都能体现其它项目的一些知识面,且尝试且看效果吧。
三、运动的训练是个运动学习的过程,通常都会经历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的发展阶段。如何诱导孩子的主动运动,已经是很多康复老师认识到的问题,也是最考验训练老师功底的技能。在以往的村联经验中,我们应用了专注力转移的一些方法,对一些运动能力还比较弱认知能力还比较差的孩子,透过声光电玩具的视觉听觉刺激以及食物等增强物做一些诱导,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已经有一定运动能力智力又比较好的孩子,心理的紧张却是个大问题,单纯的动作操作以及单纯的低级增强物已经达不到诱导的目的,过多的指令要求反倒让这些孩子更紧张,畏缩的反应更严重。我们后来尝试着游戏和任务的方法来诱发孩子的主动运动,效果不错,具体做法就是将需要孩子进行的运动操作设置成游戏,比如姿势的保持可以通过摆位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抓身体旁边的玩具引导重心的移动,也可以在摆位的基础上做互动的拍手接歌谣,甚至可以安排两个能力相当的孩子做推不倒的竞技游戏。而对需要进行运动活动体验的孩子设置任务,比如跪走活动,任务设置成需要到制定的位置捡球再放回制定的篮子里。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觉得是在游戏,反倒忽略了对运动的要求,孩子的紧张感就少了很多。龚老师这次给我们做指导,提出了将下肢骨盆的紧张感转移到手部操作的思路,也很有亮点。游戏任务以及转移的技术,最重要的是明确孩子现阶段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摆位技术,通过中线摆位让孩子在主动活动的同时诱导更多的能力训练,这个对痉挛型的孩子很有适用性。
学海无涯,当我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时,往往意味着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其实也在提示我们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让我们努力精进,在这个平台上为我们的孩子做得更多更好吧。
我们一直在路上!
同意,疯玩的效果最好。孩子的神经在愉悦的兴奋中能够达到最佳状态。现在很多感统师都提倡这个理念。快乐的训练和痛苦的训练确实有不同的效果。不过呢。家长这时候就要动脑筋了,不能依赖康复师! 我因为先有大女儿接触过华德福,孙瑞雪,等等非体制内教育理念的家长和老师,虽然第二个宝宝出生缺氧2个月癫痫,还是买来《爱弥儿》在看,关于奇奇爸的这个话题,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我的孩子病的很重,还没有正式参加康复训练,希望脑损伤孩子未来康复之路越来越符合孩子的天性,不再只是枯燥的训练,能结合兴趣,游戏,说到这里想到今天看米豆妈的博客,有一篇米豆妈做得就很好,带孩子出去玩,多拍照,回来后放给米豆看,让孩子回忆描述,对孩子语言和思维都有很大帮助。好,孩子醒了,到此! 非常赞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这样耐心周到的考虑和呵护 感觉叶老师说的在游戏中训练特别不错~像请教叶老师有微博或是其他方式可以查阅可参考的文章吗
页:
[1]